据介绍,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周代,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寒食节最初是扫墓、祭拜先人的节日,约在清明之前。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晋文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初唐时,扫墓、祭拜先人的日子仍是寒食节,但后来古人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古代的清明节,有举行踏青、蹴鞠、斗鸡、拔河、扑蝶、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到清代以后,清明春游的习俗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