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后来融合了两个上古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内容,成为春季重要的传统大节。
传统节日总是:感自然节候而成俗,孕人文精神而丰富。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充实丰富着人文内涵。在"天人和谐"的宇宙观里,
人们从自然万物的孕育生长,联系到人类族群生命的繁衍和个体人生的取向。
先人、先烈、先贤
清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源于古代的换季时钻木、求新火之制,新火未至就禁火,禁火只好寒食。可见也是因自然节候而起。后来加入一个很有人文精神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日久,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为了救饿昏的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后来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又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有人出主意说,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被烧死。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有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倘若主公心有我……勤政清明复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的这一天每年都禁止举火,只吃冷食,遂成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把它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从竞逐功名富贵的现实中反拨出一个有功不居功、功成不受赏的介子推,成为这种传统美德的范例。介子推的遗诗,短短几句就三嘱"清明",从自然界的"清明"到为政"清明",反映了人民的祈愿,也成为清明节的价值取向。寒食并入清明节后,"介子推传说"使这个节日本身就蕴含了敬贤的人文内涵。
长期以来,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宗,通过扫墓、祭祖,寄托祭祀者对逝去亲人的亲情、哀思和对祖宗的敬畏。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祭奠的对象扩展到革命先烈,借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等的群体性公祭,海外华侨、华人源源不断回来参与盛典。中华民族的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在清明节可以得到充分张扬。现在已有部分地区把纪念对象扩展到了"乡先贤"--本地的英杰:不仅有革命先烈,而且包括民族英雄和其他杰出历史人物。祖国的大小城乡遍布英杰的足迹,清明节时组织青少年到英杰陵园或墓地扫墓,到英杰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献花,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这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之心的文化举措。
墓祭、网祭、文明祭
传统扫墓,注重培修坟茔,在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的一举一动里,倾注着浓浓的亲情和无尽的哀思。大多数人已经不相信阴间之说,更不相信焚烧成灰的纸钱冥器可以为先人所用,因此多用鲜花代替纸钱和祭品,反映了现代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城市,一般以火葬代替土葬,使死人不再与生人争地,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出现了"网上墓园",人们可以在这种虚拟的墓园里设置已逝亲人和祖先的一块墓地,清明时可以进行网上扫墓,在这个网上专页中献花、留歌、点烛、留文,表达怀念和敬慕。祭奠死者,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精神活动。网上纪念,可以跨越时空,让被纪念者的生命故事永远流传、精神融入永恒,让纪念者与被纪念者的精神交流和对话,不受时空的限制而自由进行。这种新生的祭奠方式方兴未艾,正在极大的想象空间中发展。近年又出现骨灰式公墓的人性化发展。据报载,广州殡葬管理部门正着力改造传统意义上的火葬场,新建公墓将新创家居式骨灰寄存模式来方便市民在隔间单独祭拜先人。在墓地外也将兴建大型景观墓地,过去墓碑密布的坟场形象将被公园式墓地取代。此种将私密性与环保性有机结合的公墓,由于尊重清明节的固有情感内涵,势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插柳、植树、环保踏青、健身、春游
清明节的情感本体是纪念先人,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
古时上巳节在农历三月初三,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在蛰伏一冬后欲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需求和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的尊重。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迎春健身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拔河、斗鸡等等。同时,清明插柳之风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很重视植树造林,按他的倡议,1915年北洋政府就正式颁布以清明节为植树节。1984年北京市定的"全民义务植树日"即在清明节前两三天。北方地区可以把清明节发展为植树节、环保节,由"插柳留春"发展为"环保护春".
绿色殡葬就是环保的表现。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以身作则,遗嘱自己逝后实行树葬。后来很多人仿效,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或者择址撒下骨灰再种上一棵树,在树旁立标志纪念已故亲人。当人们发现,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几度春秋后,郁郁葱葱的满目绿意弥漫过来时,会感到生命之树长青,那就是留住了春天,也留住了生命。
在树葬带动下,一些地方纷纷兴起绿色祭扫行动。每到清明节,就会看到人们手拎铁锹、水桶,带上树苗、树种到山上的墓地,以植树代替焚烧纸钱,用四季长青的松柏和五颜六色的鲜花陪伴祭奠先人。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时节参与植树、环保活动时,植树留春、环保护春的新节俗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