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雷竞技电竞
,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辣椒专题 » 正文

辣椒疮痂病发生原因及其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8-11  浏览次数:329
核心提示:2003年7月台州市农科院蔬菜基地大棚内的辣椒和甜椒上疮痂病普遍发生,十几个品种都不同程度的被感发病,部分品种发病后还引起大量的落花落叶,对产量影响十分严重。现将此病的田间诊断方法、危害特点、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简析如下。 1 田间病状诊断 辣椒疮痂病也称辣椒
    2003年7月台州市农科院蔬菜基地大棚内的辣椒和甜椒上疮痂病普遍发生,十几个品种都不同程度的被感发病,部分品种发病后还引起大量的落花落叶,对产量影响十分严重。现将此病的田间诊断方法、危害特点、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简析如下。
    1 田间病状诊断 
    辣椒疮痂病也称辣椒细菌性斑点病,由细菌感染,病原为Xanthomonas vesieatoria(Doidge)Dow son,辣椒幼苗期感病后先在子叶上产生银白色小斑点,进而呈水渍状,后发展为暗色凹陷病斑,严重时叶片脱落导致植株死亡。成株期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初为水渍状黄绿色的小斑,后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稍隆起,中部呈淡褐色稍凹陷,表皮粗糙,形成疮痂状病斑,病斑多时互相连合,受害严重的叶片其边缘、叶尖变黄,最后干枯脱落。田间有时也可见到受害的茎、叶柄及果梗,在其上形成不规则的条斑,后木栓化并隆起、纵裂呈疮痂状。果实被侵染,初为暗褐色隆起的小点或为带水渍状边缘的疱疹,逐渐扩大为圆形或长圆形的黑色疮痂斑,潮湿时可见菌脓从病部溢出。
    2 危害特点及发病原因
    2.1 种子带菌
    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表面越冬,为翌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也可以随带病种子作远距离传带到无病地区,从2003年基地大棚辣椒发病的调查情况看,供试的十几个辣椒品种均从外地引入,播前种子也未经消毒,导致辣椒出苗后就开始受害。因此种子带菌应是造成此病发生的首要原因。
    2.2 高温、高湿
    病菌及病株部溢出的菌脓可以从寄主叶片上的气孔或伤口侵入,并通过雨水飞溅在田间进行辗转传播,高温天气有利病害发生,这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2003年夏天由于持续高温,棚内日平均温度一般超过30℃,为抗旱,在大棚内数次喷雨灌溉,虽缓解了旱情,但也加剧了病害的传播。高温、高湿的生长条件,客观上促进了病害的进一步重复传播和迅速扩展,为该病最后的流行创造了条件。
    2.3 栽培管理不善
    种植过密,生长过旺。调查发现,发病大棚内的辣椒和甜椒品种,种植稍密,由于未能及时整枝,大多生长过旺,枝繁叶茂,加之农事操作活动的影响,造成株间叶片的频繁接触摩擦而造成伤口,增加了病害的侵染机会,这也是导致后期病害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防治对策
    3.1 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辣椒疮痂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2003年在病棚调查的辣椒和甜椒共19个品种,不同品种发病程度差异显著,如中椒10号、种都六号等品种发病严重,甜椒02、汉椒1号、荷兰甜椒等抗性较强。
    3.2 播前种子要做好消毒
    自繁种子应从无病田或无病株上选留,外来品种在播种前必须先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用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浸种30min或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5min,取出后用水洗净后催芽播种。
    3.3 加强棚内管理
    定植后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及时整枝防止植株生长过度,棚内要通风、降湿,防止温湿度过高。
    3.4 实行轮作
    发病的大棚要避免连茬,最好应与茄科作物以外的寄主轮作1~2年。
    3.5 加强监测,及时喷药
    要加强监测,在植株发病初期就要喷洒药剂。从2003年防治实践看,农用链霉素250mg/L对该病效果比较理想,一般隔7天喷1次,连喷2次,基本能控制病害流行。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103 second(s), 17 queries, Memory 0.93 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