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雷竞技电竞
,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农作物专题 » 正文

旱地小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2-27
核心提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自然降水栽培小麦。这类地区小麦全生育期降水少,缺乏灌溉条件,小麦生长全靠自然降水,其产量的高低与生长年度降水多少及降水的适时程度关系密切。中国的旱地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内蒙古以及青藏高原。这些地区小麦全生育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依靠自然降水栽培小麦。这类地区小麦全生育期降水少,缺乏灌溉条件,小麦生长全靠自然降水,其产量的高低与生长年度降水多少及降水的适时程度关系密切。中国的旱地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内蒙古以及青藏高原。这些地区小麦全生育期降水为150-250mm,如果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耕作栽培措施,旱地小麦也能获得较好收成。

农田建设:旱地小麦多分布在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地区,搞好农田建设,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蓄墒抗旱能力,才能稳产丰产。丘陵区和旱塬地,坡度在25°以上者,应退耕还林、还牧,植树种草,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坡度在25°以下的山坡地可以种麦,沿山坡等高线横向耕作,建成水平梯田。缓坡地或旱塬地,则在沿等高线耕翻时,加深加宽沟垄,并横向修筑土档,使田块形成小区,建成垄作区田,增加拦蓄雨水能力。梯田堰埂不仅要拍紧打实,而且要种草固堰,防止堰堤垮塌。梯田平整后,如耕层生土过多,可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地力。地段坡度大的适当分块平整,按照小平、大不平方式,分层修成水平梯田。风蚀地区要种草植树,修筑防护林带,以利于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耕作蓄水:深耕可破除犁底层,加深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深度一般以23-26cm为宜,耕层宜逐年加深,避免一次过深导致表层生土过多,影响当年小麦生长。

中国北方冬麦区的旱地小麦生长期间多处于旱季,降水量少。而麦收后休闲期间雨水较多,约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深耕可把这个时期的雨蓄积在土中,以供下茬小麦利用,这是夺取旱地小麦丰产的关键。通常在2m深的小麦根系活动层内,其有效储水量可达250mm以上,能够补充小麦生育期内雨水不足,发挥“伏雨春用”作用,可以确保稳产增收。深耕必须结合耙耱保墒,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蒸日上。伏前要抢时深耕,伏中多犁多耙,立秋后则多耙少犁,播前无雨只耙不犁。春麦区入冬时要进行土壤镇压,以压碎土块,减少蒸发;早春当地表化冻3-5cm时顶凌耙地,以消除土壤板结,防旱保墒。风多蒸发量大的春麦区,可实行免耕、少耕以及深松土、耙耱地等耕作方法。

轮作施肥:合理轮作与增施肥料可以维持土壤营养平衡、调剂各种养分的累积和消耗,恢复并提高地力。中国北方部分旱地冬小麦实行夏闲,确保以一年一熟为主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地力恢复和有效蓄水。小麦连作时间,冬、春小麦均以2-3年为限,不宜过长,否则不利于培肥地力。适当地扩种一些苜蓿、豌豆、小扁豆、毛叶茹子、油菜等与小麦轮作,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方法。东北春麦区多以在大豆作小麦前作;黄土高原旱地冬麦区则实行小麦、豌豆轮作。增施肥料应以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贯彻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旱地冬小麦在播前用有机肥和化肥作底肥或种肥,均宜一次深施,尽量减少分期施用,以避免因春旱施肥而影响肥效。旱地春小麦底肥则宜结合秋耕时深施。

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旱地小麦要特别重视培育壮苗。由于旱地小麦播种的适宜期短暂,应早作安排趁墒及时播种。在表墒不足而底墒较好的情况下,可采用深种浅盖或先镇压提墒再播种的方式;丘陵坡地或旱塬地,可结合水平沟或区田垄作等抗旱耕作措施,进行垄沟种植,播种前后均须镇压,随播随压,墒差时宜重压。旱地小麦采用沟播方式或种后保留播种沟,有利于蓄水、增温、防寒。春麦区在冬前整好地的条件下,早春应趁返浆期适时耙耱抢墒下种。东北春麦区的部分干旱区,水分蒸发大且风蚀严重,采取不深耕而深松土和耙茬播种小麦的方法。麦田管理要注意防寒,保墒,促苗发育。北方冬小麦于越冬开始时碾压、耙耱,结合追施适量化肥。早春解冻返浆期顶凌耙麦;起身至拔节前结合降雨可及时中耕,如底肥不足肥力不济时,要在早春深施化肥,便于趁墒发挥肥效。春小麦生育期短,发育快,可在三叶期压苗提墒抗旱,缓苗后中耕保墒,但须防止埋苗;追肥也宜在三叶期趁墒一次深施为好。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29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9 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