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 上网做生意,首选VIP会员| 设为首页|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RSS订阅
雷竞技电竞
,关注食品安全,探讨食品技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农作物专题 » 正文

长豇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2-27
核心提示:豆科(Leguminosae)豇豆属豇豆种中能形成长形豆荚的栽培种,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学名Vigna unguiculata W. ssp. sesquipedalis(L.)Verd.,别名豆角、长豆角、带豆、裙带豆。染色体数2n=2x=22。每100g嫩豆荚含水分85-89g,蛋白质2.9-3.5g,碳水化合物5-9g,还含有各种

    豆科(Leguminosae)豇豆属豇豆种中能形成长形豆荚的栽培种,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学名Vigna unguiculata W. ssp. sesquipedalis(L.)Verd.,别名豆角、长豆角、带豆、裙带豆。染色体数2n=2x=22。每100g嫩豆荚含水分85-89g,蛋白质2.9-3.5g,碳水化合物5-9g,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嫩豆荚肉质肥厚,炒食脆嫩,也可烫后凉拌或腌泡。干种子含水分13.4-15.5g,蛋白质约24g,碳水化合物50.3-54.5g,纤维素3.8-4.7g,还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干豆粒与米共煮可作主食,也可作豆沙和糕点馅料等。

    起源与传播:长豇豆是豇豆的一个亚种。豇豆的起源地,苏联瓦维洛夫提出非洲东北部和印度为第一起源中心,中国为第二起源中心。目前,多数人则认为非洲埃塞俄比亚为起源中心。维尔德科特(Yerdcourt 1970)认为Vigna unguiculata有5个亚种,其中ssp.dekindtiana是非洲热带草原区和埃塞俄比亚的野生种。ssp.mensensis为非洲森林区的野生种。普通豇豆(ssp.unguiculata W., syn.V.sinensis)是由ssp.dekindtiana在非洲驯化而成。约于公元前1500-前1000年传入亚洲,并演化出矮豇豆(ssp.cylindrica,syn.V.catjang)和长豇豆(ssp.sesquipedalis,syn.V.sinensis var.sesquipedalis),这两个亚种从印度传到南亚和远东,再传入欧洲。中国各地广泛栽培。

    植物学性状:根系较发达,主根深达50-80cm,主要分布于15-18cm的土层中,根的再生能力弱,有根瘤共生。茎分矮生、半蔓生和蔓生,右旋性缠绕生长。发芽时子叶出土,初生真叶两枚,单叶、对生。以后真叶为三出复叶,中间小叶片较大,卵状菱形,长5-15cm,宽3-5cm,小叶全缘,无毛。总状花序,腋生,具长花序柄,每花序有4-8枚花蕾,通常成对互生于花序近顶部。蝶形花,萼浅绿色,花冠白,黄或紫色。龙骨瓣内弯或弓形,非螺旋状。雄蕊二束。子房无柄,有胚珠多颗,花柱长。自花授粉。每花序一般结荚2-4个,荚果线形,长30-100cm,有浓绿、绿、绿白和紫红等色,每荚含8-20粒种子。种子无胚乳、肾形、紫红、褐、白、黑色或花斑等,千粒重120-150g。

    类型和品种:长豇豆根据荚果的颜色可分为青荚、白荚和红(紫)荚三个类型,每类各有许多品种。

    青荚类型:茎蔓细,叶片较小,叶色浓绿,荚果细长,绿色。嫩荚肉较厚,质脆嫩。能忍受稍低温度,但耐热性稍差,采收期较短,产量较低。主要品种有广东的铁线青、细叶青、竹叶青,浙江的青豆角、早青红,山东青岛的青丰、大条青,贵州的朝阳线等。

    白荚类型:茎蔓较粗大,叶片较大而薄,绿色。荚果较肥大,浅绿或绿白色,肉薄质地较疏松,种子容易显露,而热性较强,产量较高。主要品种有广东的长身白、金山白,浙江白豆角,湖北的白鳝鱼骨,四川的五叶子,云南白,广西桂林白,陕西罗裙带,以及分布各地的红嘴燕等。

    红荚类型:茎蔓较粗壮,茎蔓和叶柄间有紫红色,叶较大,绿色。荚果紫红色,较粗短,嫩荚肉质中等,容易老化,采收期较短,产量较低。主要品种有上海、南京等地的紫豇豆,广东的西圆红,湖北的红鳝鱼骨、紫荚、白露,北京紫豇等。

    中国是豇豆的次生起源中心,在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各地分布有独特的优良地方品种,如上海市和江苏省产的盘香豇品种(豆荚卷曲,状如盘香)、四川成都的红嘴燕品种均为地方良种,红嘴燕已被中国很多地区引种成功。

    生长发育与豆荚形成:豇豆自播种至豆荚采收结束约需90-120天。种子萌发对湿度反应比较敏感,湿度过大,种子容易腐烂。温度在25-3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发芽加速。一般播后6-8天出现第一真叶。在15℃时发芽缓慢,降至10℃时,出土后两周才能抽出第一真叶。

    种子萌发至第一对真叶开展为发芽期。第一对真叶展开至7-8复叶为幼苗期,约15-20天,在2-3复叶时开始分化花序原基。幼苗期后茎节伸长,转入抽蔓期,约需10-15天。此期主蔓迅速伸长,同时在基部节位抽出侧蔓,根系也迅速生长,形成根瘤。生长适温20-25℃。35℃以上或15℃以下,雨水多,土壤湿度大,容易引起根腐病或疫病等。从现蕾开始至采怍结束为开花结荚期,此期长短因品种、栽培季节和栽培条件差别很大,历时45-70天。

    豇豆的单花从花原基开始分化至花器官形成,一般约需25天左右,现蕾至开花约需5-7天,开花至嫩荚长成约9-15天,至豆粒成熟还需4-10天。早熟种在主蔓第3-5节抽出第一花序,中熟种多在6-8节,晚熟种在第8节以上。侧蔓第一花序多发生在第1-2节。每个花序一般有2-3对花蕾,多数只有第1、2对花蕾能开花,而结荚者多为第一对花。开花结荚期间,茎叶继续生长,特别是结荚前期和中期茎叶生长旺盛,这期间茎叶的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60%以上。现蕾前后茎叶生长过旺会延迟开花结荚,应适当控制茎叶生长。开花结荚适温20-30℃,以25℃左右最适。20℃以下,花荚分化发育缓慢,30℃左右豆荚和种子虽分化发育迅速,但品质降低。豇豆属短日性植物,但多数品种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严格,在较长或较短日照下仍能开花结荚。不宜强光照,但光线不足,也会引起落花落荚。

    栽培技术:豇豆喜温暖,畏霜冻。温带地区主要夏季栽培,热带亚热带地区可春秋两季栽培。在中国,长江以北多在4-6月播种,长江流域为3月至8月;华南地区播种季节更长(从2月至9月)。白荚和紫荚类型比青荚类型较耐热,宜夏季栽培,青荚类型适于春季和秋季栽培。豇豆行直播或育苗。育苗,可提早播种,能提早采收。豇豆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广,砂土、砂壤土、粘壤土和粘土均能栽培,但不宜过于粘重和水位高的土壤,土壤酸度适于中性。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每亩株数多,宽1.5米的畦双行点播,每穴2-3粒,每亩约1万多株;华南地区阴雨多,每亩株数少;西南、华东和华中等地居两者之间。豇豆不耐肥,如前作施肥多,后作种植豇豆,可不再施用基肥。比较瘦瘠的土壤,应施用有机肥作基肥。抽蔓前少施肥,控制茎叶生长。开花结荚后,增加肥水,促花保荚。盛收期根瘤减少,活性降低,每采收1-2次需追肥一次,以促进侧蔓抽生和开花结荚。基肥或苗期施用磷肥,可促进根瘤形成,有利花荚和种子发育。豇豆耐空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土壤湿度过高,影响根系生长和根瘤发育,甚至引起病害。在开花结荚和种子发育期间需较多水分,北方比较干旱地区适当灌溉。开花后13天左右豆荚的鲜重和维生素C的含量不断增长;自开花至第7天蛋白质的含量不断增加,其后逐渐减少。采收嫩荚以开花后第11-13天为适宜。开花至豆荚生理成熟需20-25天。应选择植株中部、无病虫害、结荚整齐的豆荚留种。

    病虫害及防治:豇豆的病害有锈病、根腐病等。虫害以豇豆荚螟为害严重。

    锈病(Uromyces vignae, syn. U.vignae-sinensis)为真菌病。为害叶、茎和豆荚。初生黄白色斑点,稍突起,扩大后呈黄褐色疱斑(为夏孢子堆),成熟后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为夏孢子)。发病后期,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孙堆,或在叶片上长出新的冬孢子堆。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病菌主要以夏孢子在生长期重复侵染,孢子萌发后芽管从气忆侵入。高温高湿,特别在植株表面有水滴时孢子最易萌发和侵入。宜在采收后清除地上病残体;选用抗病品种;喷洒萎锈灵、代森锌、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粉锈宁等杀菌剂进行防治。

    根腐病(Fusarium solani f.phaseoli)   为真菌病。病株早期症状不明显,开花结荚后,症状逐渐显现。叶片自下而上变黄,叶缘枯萎,主根上部和茎的地下部分皮层变黑褐色,并稍下陷,有时开裂至皮层以内,维管束组织变褐,侧根少或腐烂。后期整株死亡。病菌在土中能存活多年,种子不带菌。由伤口侵入。高温高湿易发病。可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防止大水漫灌;拔除病株并在穴内及四周撒消石灰;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药水灌根或配成药土撒施根部四周土面。

    发生较普遍的病害还有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菌核病、煤霉病(Cercospora vignae)等。

    虫害有豇豆荚螟、白粉虱等(见蔬菜害虫)。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113 second(s), 18 queries, Memory 0.88 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