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含合水量与发病
薯块从5--10毫米增长到30--35毫米的20天时间适当灌水,使土壤保持在湿润状态,则会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下面是为了求土壤临界PH值(灌水点)而做的试验。试验为避免自然降水的影响仍在塑料棚内,在春播的条件下进行。当土壤达到各予定灌水点之后再灌水,灌水量相当于自然降水15毫米。
不同PH值(灌水点)的发病情况如下图。本试验没有设20天时间灌水期,由于只灌水l 5天水,故发病率偏高。灌水点的PH值为1.9和2.2的两个小区,取得了抑制发病的效果;但是,PH值为2.4和2.5的两个小区却没有抑制发病、发病率比PH为2.8的小区还高。有趣的是PH值为2.8的连续干旱小区,发病并不太重。因此可以认为,土壤水分的变化,即干湿交替助长了发病。
对于产量,除PH值为1.9和2.8两个小区较低之外,其他小区并无大的差别。分析试验结果认为,灌水抑制发病效果的临界点的PH值是2.0--2.2。
田间发病的抑制效果
根据以上的试验结果,明确了灌水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适宜时期以及灌水点的PH值。下面是用前茬发病较重的生产田播种马铃薯,鉴定灌水抑制发病的效果。试验田每小区面积为200平方米,单制区,8月26日播种无病种薯。灌水是在块茎形成7天后开始。到以后20天时间里,即10月1日到10月20日,定时挖薯调查分析。块茎10月1日大约为6毫米,10月20日大约达到35毫米。发病初期是10月5日。灌水方法是用喷灌机。当PH值达到2.0时灌水,灌水量相当于自然降水20毫米。此期间共灌水三次,自然降水量为164毫米,结果见表4,由于灌水,土壤水分在20天内PH值保持在2.0以下,所以取得了较高的防治效果。
表4灌水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效果
处理 |
调查薯数(个) |
发病率(%) |
重病薯率(%) |
发病度 |
灌水区 |
l 94 |
19.1 |
4 . 1 |
5.9 |
自然区 |
l 97 |
86.3 |
62.9 |
48.3 |
注:调查时间:春作6月18日;秋作11月11日。
重病薯率:病斑面积为11%以上。
结语
灌水是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有效措施。因此,目前在旱田有可能灌溉的地区,以及今后可能有灌水设施的地区应考虑应用,但是,也如孙工氏所叙述的那样,只用这种方法还不能取得彻底的防治效果,在不同土壤条件等情况下,其效果还有差别。因此,现阶段,有必要结合其他耕作以及化学防治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今后希望能对该病作更深入的基础性研究.
尤其是应注意,随着灌水,会助长其他病害的发生。对晚疫病能做到适时喷药,就能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对于青枯病还没有看出有加重为害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