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电竞
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生理学 » 正文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10-30

  简称血凝。指在某些条件下(如血液流出血管,或血管内皮损伤),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凝胶状的血块。血凝参与止血,因而是机体一种保护性机能。血凝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连锁反应过程,参与各链锁反应的多种物质称凝血因子,其化学本质,除钙离子外,绝大多数为蛋白质,正常情况下,都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只有因子Ⅲ来自血管以外的组织。目前已被公认的凝血因子,除血小板外,共有12种。现在国际上统一按凝血因子发现的顺序以罗马数字命名。

参与血液凝固的因子

 

  注:因子Ⅵ已不再认为是一个独立因子,认为与因子Ⅴ相同而被取消,故未列入表中

  血液凝固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图):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依其形成途径,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又称组织系统凝血,是受伤的组织释放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浆,与因子Ⅶ和Ca2 一起形成复合物,它可催化因子X变成活化因子XXa)。XaVCa2 及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内源性凝血系统又称血液系统凝血,指参与凝血的全部物质都存在于血液中。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脉管炎等病理情况下,血管内膜损伤(血液并没流出血管外,而在血管内凝固形成血栓),血浆中的因子Ⅻ接触到损伤血管暴露的胶原纤维而被激活,在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因子和Ca2 参与下,相继激活某些凝血因子(Ⅺ、Ⅸ、Ⅷ、Ⅹ,Ⅴ),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后,外源性与内源性凝血过程就无区别了。由于组织损伤后的出血必然伴有血管损伤,所以血液流出体外的凝血过程,既有外源性凝血系统也有内源性凝血系统参与。第二阶段,在Ca2 参与下,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因子Ⅱ)转化为具有活性的凝血酶(Ⅱa)。第三阶段,在凝血酶、Ca2 和因子ⅩⅢ的催化下,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呈细丝状,纵横交错,网罗大量血细胞,形成凝胶状的血凝块,从血液流出体外起,至出现细丝状的纤维蛋白所需的时间,称凝血时,正常为28分钟(玻片法)。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4.799 second(s), 1139 queries, Memory 3.11 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