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合蛋白,由视黄醛(也称网膜素,retinal)和视蛋白(opsin)结合而成。视黄醛由维生素A氧化而形成,是维生素A的醛化合物,有多个同分异构体(此处主要为两个)。在视紫红质内与视蛋白结合的为分子构象较为卷曲的一种,即11-顺视黄醛(11-cisretinal),在光照下它即转变为构象较直的全-反视黄醛(all-trans retinal)。全-反视黄醛能进而引起视蛋白分子构象改变,并开始和视蛋白部分分离,以后又在酶的作用下继续分离,直至分解成为2个分子,分解后的全-反视黄醛不能直接和视蛋白结合成视紫红质,但它可在维生素A酶的作用下还原成维生素A,通常也是全反型的,贮存在色素上皮细胞内,然后进入视杆细胞,再氧化成11-顺视黄醛,参与视紫红质的合成、补充及分解反应继续进行。合成视紫红质的第一步是全-反视黄醛变成11-顺视黄醛,这一步是在暗处,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是一种耗能反应,其反应的平衡点决定于光照强度。第二步是11-顺视黄醛一旦生成,就和视蛋白合成视紫红质。这一步不耗能,可以很快完成。维生素A与视黄醛之间的转化虽是可逆的,但由于一部分视黄醛在反应过程中已被消耗,故必须依赖血液中维生素A的供应。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不能自行合成维生素A,而必须由食物中摄取,维生素A缺乏患者,傍晚暗处看不清物体。这种夜盲症可补充含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而治愈。
根据对灵长类和人游离视网膜单个视锥细胞吸收光谱测量的研究,发现有三类视锥细胞,其吸收光谱高峰分别为450纳米(蓝)、525纳米(绿)和550纳米(红)。这说明很可能有三种不同的视锥感光色素。三种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的提纯和分离尚未成功。但目前已提取出一种感光色素,即由只含视锥细胞的鸡的视网膜中提取出的视紫蓝质(iodopsin),其光谱吸收峰值位置相当于红色光区,它也是视黄醛和视蛋白的结合体,与视紫红质的差别仅在视蛋白略有不同。感光细胞的光敏感度与未被分解的感光色素量有密切关系。感光色素浓度极少量的下降,感光细胞的光敏度就大为降低;人的视网膜中的视紫红质分解0.50%时,视杆细胞的光敏度会下降2000倍之多。故暗适应时,视网膜光敏度的高低与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分解的比率,特别是视紫红质复原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暗适应到20~30分钟,视觉光敏度达到最高值,视紫红质也几乎全部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