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电竞
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食品专题 » 生物名词库 » 神经生物学 » 正文

睡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26

成人一般每天需要睡眠7~9小时,婴儿需要18~20小时,小儿需要12~14小时,而老人仅需5~7小时。

睡眠时生理活动的变化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和必要的生理过程。通过睡眠能使机体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然后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以提高工作效率。

睡眠时许多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一般表现为:①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减退;②骨骼肌的肌紧张降低,腱反射减弱;③出现一系列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例如,瞳孔缩小、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呼吸变慢、尿量减少、代谢率降低、体温下降、发汗增多、胃液分泌增多而唾液分泌减少等。

睡眠的时相

上述睡眠时的表现,实际是睡眠时慢波睡眠时相的表现;这些表现是一般所熟悉的睡眠状态,在这一时相中脑电波呈现慢波(即δ波)。通过对睡眠时持续的脑电图观察,发现睡眠过程中在慢波睡眠之间还间断地出现快波睡眠时相。快波睡眠时脑电波呈现快波,由于脑电波表现与慢波睡眠时表现非常异样,因此被称为异相睡眠;又由于快波睡眠时常伴有快速眼球运动,因此又被称为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在快波睡眠时相出现时,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肌肉紧张性进一步降低而处于几乎完全松弛的状态;但不时可出现间断的阵发性表现,例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肢体抽动、心率和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而不规则。由于这种阵发性表现,快波睡眠常可促使心绞痛发作或呼吸衰竭发作,因此临床上对此引起重视。

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是两个能相互转化的时相。睡眠一开始,一般首先进入慢波睡眠,慢波睡眠持续80~120分钟后就转入快波睡眠,快波睡眠20~30分钟后又转入慢波睡眠,如此反复进行。在整个睡眠过程中,这种反复转化约4~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快波睡眠持续时间逐渐加长。在成年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均可直接转为觉醒状态,但入睡时一般只能先进入慢波睡眠再转成快波睡眠。在快波睡眠期间,如果将被试者唤醒,他往往会讲述正在做梦;在慢波睡眠期间被唤醒,较少会讲述正在做梦。因此,做梦看来是快波睡眠的特征之一。

实验观察到,在慢波睡眠期间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转入异相睡眠或觉醒后,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所以,有人认为慢波睡眠有利于体力恢复和促进生长。实验还观察到,在快波睡眠期间,脑内的蛋白质合成加快;因此认为,快波睡眠有利于精力恢复并能促进记忆功能。

睡眠发生的机制

睡眠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发生了一个主动过程而造成的,中枢内存在着产生睡眠的中枢。实验观察到,在脑桥中部离断脑干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觉醒活动,动物处在长期觉醒状态而很少睡眠;如果用低频电刺激来刺激脑干尾端,可引致脑电慢波的出现。由此认为,在脑干尾端存在能引起睡眠和脑电出现慢波的中枢;这一中枢向上传导可作用于大脑皮层,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作用相对抗,从而调节着睡眠与觉醒的相互转化。

由于中枢神经递质研究工作的发展,有人把睡眠的发生机制与不同的中枢递质系统功能联系了起来。有实验支持这样一种假说:慢波睡眠主要与脑干内5-羟色胺递质系统活动有关,异相睡眠主要与脑干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功能有关。选择性破坏中缝核上部(5-羟色胺递质系统),慢波睡眠就明显减少;选择性破坏中缝核下部(5-羟色胺递质系统),则异相睡眠受到严重抑制,而慢波睡眠所受影响较少;选择性破坏蓝斑下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则异相睡眠也减少。由此设想,中缝核5-羟色胺递质系统与睡眠的关系很大,可能就是产生睡眠的中枢结构。中缝核上部与慢波睡眠的发生有关,中缝核下部能作用于蓝斑下部从而触发异相睡眠。

 
[ 网刊订阅 ]  [ 食品专题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食品专题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66 second(s), 19 queries, Memory 0.88 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