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艺术流派
近几年来盆景学术界对盆景艺术流派的发展在“百花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各抒已见地进行了争论。这对于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是件好事。笔者现从:“流派的形成”,“流派的功与过”,“目前人们对流派的认识与看法”,“多流派并存是中国盆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如何发展中国盆景艺术流派”等五个问题谈点自己的见解。
一流派的形成
盆景艺术流派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一些思想倾向、审美观点,创者手法、文化、素养、艺术才能、生活阅历相近的盆景艺术家组成的盆景艺术派别。通过盆景艺术作品,显示出独特的特征和风貌,并与其它流派相区别。这样的流派是在地方风格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成熟,盆景艺术的各要素在一定的地区内产生了鲜明的共性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盆景艺术受到各地的自然条件、文化艺术、审美习惯,交通经济等的影响,而且师承性很强。所以,在同一个区域内创作出来的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相同的地方风格。盆景艺术流派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一般都是以地名为标志命名的。可是中国幅员辽阔,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文化艺术、审美观点,风俗习惯,交通经济等等都不一样。有的差异很大,促成这些地区盆景艺术的特色与凤格也就有明显的不同。就以树种来说,杨派以观叶类的松、柏、榆、瓜子黄杨为代表树种。而徽派则以梅花、黄山松、桧柏为代表树种。从文化艺术上看,岭南派中以孔泰初、陆学明为代表的“大树型”,以莫明府为代表的“自然型”,以素仁和尚为代表的“高耸型”无一不是在“岭南画派”的影响下产生的。又如苏派“清秀古雅”的艺术风格受“吴门画派”的影响也很深。从地形地貌来看,以川派的山水盆景来说,多以“剑门天下雄”、“三峡天下险”、“青城天下幽”、“娥媚天下秀”为题材,无不雄奇、险峻、幽深、秀丽。形成了“雄秀幽险”的艺术风格。再以桂林山水盆景来看,多以桂林、阳朔、漓江、柳江、邕江的山容水貌为题材。把当地的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山不特征描绘得惟妙惟肖。形成了派山水盆景独具“清空险阔”的艺术风格。
二 流派的功与过
不论是扬派、苏派、岭南派……的盆景艺术风格及流派,都是经过几千年、几百年、几十年盆景艺术家的心血凝聚的结果。以树桩盆景来说,从树桩的采掘到成活,从树干的拿弯到枝托的蟠扎,从枝叶的修剪到水肥土的管理等。又以山水盆景来说,从立意构思到山石的选择,从石料的加工到山石的布局,从植物的种植到配件的安放,以及日常养护管理等等,都为后人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现举例说明:
扬派的“一寸三弯”是根据中国画的画理“枝无寸直”得来的。它那“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而不失壮观”的艺术特色,如同中国画中的“铁笔细描”。它那“精扎细剪”的艺术手法,在创作过程中特别讲究功力深厚和自幼培养。形成了“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的审美标准。扬派在树木盆景造型中还很讲究提根,强调悬根露爪和盘根错节,以显示树木的“古雅奇特和严整壮观”。它的“点石法”可使树木有山石作衬托,往往使盈尺高的树木显示出参天气势,增添了自然气息和诗情画意之感。使扬派盆景以“严整壮观”的艺术风格而名扬天下。
苏派所在地苏州自唐代起,经济文化艺术一直十分繁荣,历代都是文人萃绘之地。特别是明代的“吴门画派”对苏州盆景艺术的影响极深。苏州的古典园林素有“甲天下”之称,对盆景艺术的影响更为深远。近几十年,苏派又有了新的发展,由盆景艺术专家周瘦鹃和朱子安二位老先生提倡的“盆景以自然为美,反对矫揉造作”的作法,得到了话多创作者赞同。他们吸取了明、清时代苏派盆景艺术的精华,对传统技法进行了破革创新。突破了“六台三托一顶”的旧框框,注重师法自然,讲究诗情画意,逐步形成了“以剪为主,以扎为韩”及“粗扎细剪”的艺术手法。使苏派盆景的面目焕然一新,以“清秀古雅”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川派的规律类盆景有着自己独特的“虬曲多姿”风格。它以雍容典雅,虬典多姿见长。其中川西盆景讲究写意,比较清秀;川东盆景,注重写实,显得浑厚。川派在树木盆景创作中讲究各种角度和方向的弯曲变化,注重立体空间的构图及悬根露爪,以显示树木的古雅奇特。
岭南派“截干蓄枝”的艺术手法,早已成为世人仿效的楷模。它所创造的“脱衣换锦法”,“虚枝实叶法”,“丛书跌枝法”等,早已成为人们学习的范本。它那“自然苍劲飘逸豪放”的独特风格已打破了岭南地域界线,遍及到全国许多地区。
各大流派不但在创作手法上,而且在创作技艺上也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最明显的是理事的应用。如扬派的“一寸三弯”就是在中国画“枝无寸直”的画理基础上得来的。岭南派的“截干蓄枝”则是根据岭南画派“起伏收尾”和“一波三折”的画理在树桩盆景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山水盆景应用画理作指导的更是普遍。“意在笔先”本是中国画的画理,山水盆景创作就普遍地应用了这个道理,在创作之前要先立意构思。山水盆景还很讲究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又如“不似之似,平中之奇”也是中国画创作的理论。它在山水盆景创作中应用也十分广泛。盆景创作手法“缩地千里”和“缩龙成寸”就是在学习画理“不似之似,平中之奇”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要求盆景要符合自然,并不是要求盆景成为自然物的模型。盆景是高等艺术,艺术的真实性应比生活更高、更集中。中代大诗人苏东波曾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大画家齐百石也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山石盆景要将大自然的景物“缩地千里”,达到“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艺术境界。这样就要概括,凝炼和集中,有时还要适当地夸张,这就必然会在某些方面产生变异。然而,脱离了自然的真实性,就成了“不似”而过于真实,又成了“太似”。要把“似”藏在“不似”之中。使“似”的力量在发挥出来时更有力,从而做到“神似超形似”。其次是借鉴诗词来立意命题等等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创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