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的危害性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由于大面积栽培,或多年在同一地点生产,经常发生食用菌病虫害和杂菌危害,蔓延快,损失大,成为食用菌生产发展的重大障碍。
其中,竞争性杂菌,如细菌、木霉菌、毛霉菌、根霉菌、曲霉菌、链孢霉菌等经常发生,侵染食用菌菌丝体,生长快,争夺培养料的养分,分泌毒素,抑制食用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造成菌种、菌袋污染,成品率下降。有的竞争性杂菌还侵染子实体,造成病害。由于这些竞争性杂菌的侵染,可造成菌袋污染率10%~20%,有的高达30%,损失严重。在很多情况下,竞争性杂菌的危害程度,已超过食用菌病虫害的危害,成为食用菌生产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食用菌竞争性杂菌发生原因的分析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发生蔓延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主要原因有:
1. 菌种污染。制作菌种时,操作不慎,造成杂菌污染。菌种培养期间,如不及时检查,食用菌菌丝体生长掩盖了杂菌,培养了带有杂菌的菌种。用这种菌种转接,会造成批量菌袋污染。
2. 生产场地多年重茬。重茬培养室和出菇房,杂菌积累多,又没有经过彻底防治,最易导致菌袋杂菌污染。
3. 培养料配比不合理。培养料含水量过大或发菌期碳源过多,氮源过少,碳氮比失调,都易导致杂菌侵染。
4. 培养料灭菌不彻底。食用菌菌种和栽培料,多数都是通过热力蒸汽进行灭菌。灭菌要求达到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并要求保持一定的时间。如果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标准,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料内带有杂菌,条件适宜,杂菌就会生长出来,污染菌袋。
5. 接种时的污染。在菌种和菌袋转接时,接种室(或接种箱、接种帐)没有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环境带菌,并没有进行无菌操作,杂菌就随接种而进入菌瓶或菌袋,生长繁殖,造成污染。
6.培养期的污染。培养期菌袋的污染,除上述原因外,还与菌袋的厚度和雷竞技百科
、培养室的环境条件及培养室是否消毒有密切关系。
菌袋雷竞技百科
差,有微孔,杂菌从微孔而入,这是造成菌袋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培养室不通风,高温、高湿,极易造成污染。培养期倒袋次数少,污染菌袋没有及时淘汰,容易造成杂菌交叉传染。
培养室使用多年,杂菌积累多,又没有进行药剂防治,菌袋很易被杂菌感染。
7. 出菇期的污染。菇房没有用药剂消毒灭菌,又高温高湿,菌袋易污染。特别是老菇房更是如此。
8. 品种抗病性的差异。不同品种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如北京大木耳比其他黑木耳抗杂菌污染。
三、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的综合防治
食用菌竞争性杂菌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进行防治。在杂菌侵染之前,就应该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使之不发生,少侵染。如果已经大批污染,再来防治就比较困难了。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有:
1. 选用抗病抗杂丰产的优良品种。
2. 确保菌种纯正。这是食用菌菌丝体纯培养的前提条件。在制种全程中,要进行无菌操作。接种室和接种工具要消毒。开紫外线灯灭菌半小时,还要喷洒药剂或药剂熏蒸,确保接种环境不带菌。接种时,要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无菌区操作。
用必洁仕牌复方消毒剂(二氧化氯)熏蒸接种室(接种箱、接种帐)是选择之一。必洁仕牌复方消毒剂可广泛应用于接种室、接种帐、接种箱、培养室和出菇房消毒。
菌种培养期要经常检查,随时淘汰污染菌种。一级种培养期间要检查2次,二级种和三级种要检查2~3次。
要注意菌龄,用来生产转接的菌种,一级种保藏期以一个月内使用为最好,二级种和三级种保藏期以20天内使用为最好。菌龄越长,污染的机率越大。
3. 选用碳氮比合理的栽培料配方。比如菌丝体培养期间,主要菇种的C/N比:双孢菇17∶1,平菇、草菇和黑木耳为20∶1,金针菇20~25∶1,猴头菌25:1,香菇25~30∶1。出菇期,各菇种碳源都应有所增加。栽培料含水量以60%为宜,料水之比为1∶1.1~1.2左右。
4.培养料灭菌要彻底。用常压灭菌(100℃)需要保持10~16h,或更长时间。高压灭菌压力达1.4kg/?芽(126℃),保持2~4h。
5. 菌种、菌袋培养期的管理。培养室和培养车间须用二氧化氯复方消毒剂熏蒸4h,用药量0.3g/m3。熏蒸放药位置高度50cm~80cm,空气相对湿度要高于50%,并保持黑暗密闭的条件。隔天再次熏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期间,培养室(培养车间)温度应控制在20~24℃;
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30%~60%;经常通风换气,黑暗培养。培养期检查菌种或倒袋2~3次,及时淘汰污染菌种和菌袋。有些生产单位采用双袋法,大大降低了污染率。
6. 出菇期的管理。菇房使用前,用二氧化氯复方消毒剂熏蒸,方法同上。上盖草帘,避光熏蒸。老菇房加大用药量,用药0.4g~0.5g/m3。
在出菇期间,根据不同菇种生长的需要,用心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相对湿度、散射光和通风换气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