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电竞
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生产技术? 种植技术? 粮油? 正文

小麦起身至开花期的管理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06-06-26
从起身开始经过拔节、孕穗、抽穗到开花,是冬小麦生育的中期阶段,我市从4月上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在这个阶段中,小麦的茎、叶、穗、蘖等器官同时迅速生长,是小麦一生中发育最旺盛的阶段,是争取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因此,中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供足肥水,保蘖增穗,保穗增粒,争取壮秆不倒,穗大粒多。
一、合理运用肥水:中期是冬小麦一生中需水需肥最多的时期。需水约占总量的35%左右,需肥占总量的50%左右。尤其在拔节、孕穗阶段,对水分反应非常敏感。如果水肥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幼穗发育,小花大量退化,粒数明显减少。因此,为确保小麦穗大粒多,必须在拔节至孕穗阶段,力争追肥浇水。追肥浇水应根据苗情先促弱苗,后促壮苗,分类管理,灵活掌握。
1、对群体够数、植株健壮、叶色正常的小麦,起身期主要是蹲苗,到拔节期再追肥浇水,以防止基部节间和上部叶片徒长而引起倒伏。追肥、浇水的时间,应根据具体苗情确定:每亩最高总茎数80万~100万株的中等苗或壮苗,可在春生第四叶伸出过半至第五叶露尖、第一节间接近定型、第二节间明显伸长、小蘖开始退化时(常在四月中旬末)追肥浇水;最高总茎数100万~120万株的壮苗,可在春生第五叶伸长过半至旗叶露尖、第一节间定型、小蘖加速退化时(常在四月下旬初)追肥浇水;最高总茎数120万株以上、分蘖两极分化进程缓慢的旺苗,可推迟在旗叶伸长时(常在四月二十五日前后)再追肥浇水。
追肥量一般每亩用碳铵15~20千克,麦苗长势偏弱、叶色偏淡的、以及拔节前蹲苗控制的可适当多施;起身前施肥多、叶色深绿、小蘖迟迟不退的,可少施或不施。
2、对于土壤蓄水保肥性强、底肥充足、墒情良好而且群体较大的麦田,如果小麦在返青期长势较旺,春季分蘖增加较多,三月底总茎数超过100万株以上,叶色深绿,成为壮苗或旺苗,起身前可以不追肥、不浇水,实行蹲苗,控叶、蹲节,促使分蘖加速两极分化;待拔节期小蘖明显退化时,再适量追肥、浇水。采取这种管理措施,虽然分蘖成穗率较低,但不孕小穗少,结实率高,并且能够促使小麦叶片短而厚和基部节间短,有利于防止小麦倒伏。
3、对于土壤肥力较差、群体不足的麦田,如果小麦到起身期每亩总茎数在80万株以下,而且生长势弱,主茎与分蘖差距较大的弱苗,如返青肥施得早,应于春生第四叶露尖时(四月中旬),提前施用拔节肥、水。对于土壤结构差的砂岗薄地和失墒明显的麦田上的心叶出生缓慢的弱苗,也可以在这个时期提前施用拔节肥、水。对弱苗提前施用拔节肥、水,虽然会使小麦基部的节间较长和上部的叶片较大,但由于群体偏小,不致造成郁闭而引起徒长倒伏,而且对提高分蘖成穗率和增加粒数有明显作用。
起身期间生长缓慢的小麦,是否都属于弱苗,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环境条件和小麦的生育情况具体分析。切不要把因受春季低温、土壤返浆重、土温低等不利条件影响而起身生长较慢的小麦误判断为弱苗,因而不适当地提前追肥浇水;否则,很容易导致小麦在生长后期倒伏。
二、中耕松土:拔节水后,应及时中耕松土,保住墒情,这对养根护叶、防止早衰、提高粒重作用甚大。
三、预防晚霜冻害:小麦在拔节孕穗期间要注意预防晚霜冻害,虽然晚霜所带来的低温时间很短,但由于这时小麦生长旺盛,幼穗已处在地表以上,抗寒力很弱,故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试验证明:当夜间温度下降到零下2~5℃时,对拔节以后的小麦危害十分严重,有的甚至颗粒不收(白穗)。浇水是预防和减轻晚霜冻害最有效的措施。浇水可以增加植株附近的空气湿度,因而温度较为稳定,可以显著减轻冻害。据调查,凡霜冻前5天内浇过水的效果最好;在霜前5~10天内浇水的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在霜前10天以上浇水的几乎没有防冻效果。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可在临下霜前及时熏烟防霜,也有一定的防冻效果。
四、防治病虫害:春季随气温逐渐升高,麦田地下害虫、麦蜘蛛、麦叶蜂、白粉病、锈病等可能在中期阶段发生流行,应做好病虫测报,及时防治。
(一)地下害虫:4~5月间是蝼蛄危害的盛期,一经发现,应及时撒毒谷或毒饵防治。
(二)麦蜘蛛:又名“火龙”。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是危害盛期。麦蜘蛛多发生在地热高燥、土壤干旱的麦田,尤其春旱时易发生,应注意防治。一般可用40%乐果乳油1500 倍液,每亩喷药液50千克左右。
(三)麦叶蜂:危害盛期也在4、5月间,特别是水浇地或麦株茂密的地块虫多。一般于傍晚爬上麦叶取食,有假死习性,可在傍晚时捕打或喷药防治,防治方法同麦蜘蛛。
(四)白粉病:此病在20℃左右条件下发生最快,凡生长衰弱的麦田,抗病力弱,发病严重。发病后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在叶鞘、茎秆、穗颈上发生。一般叶片正面多,背面少;下部叶片多,上部少。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灰白色丝状小霉点,逐渐扩大,成近似圆形灰白色粉状霉斑。以后霉斑变成灰褐色,叶片枯黄,最后枯死。
防治方法:
1.麦收后进行深翻,清除带病植物残体。消灭自生麦苗,减少秋苗菌源。
2.选用适宜的抗病品种。
3.加强田间管理,防止密度过大,力争灌水抗旱,促使麦苗健壮,以增强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0%粉锈宁乳油50克兑水50千克喷雾。一般发病后喷一次,一周后再喷一次。
(五)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疽”,是真菌引起的病害,包括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其中以条锈危害最重,叶锈次之。锈病是流行性强、发生广、损失重的病害。小麦发生锈病时,在叶或秆上产生许多黄色或褐色的粉泡状物,即夏孢子堆。在每个孢子堆内含有上千夏孢子,它们随风传播,落在不抗病的小麦叶上或秆上,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情况下,孢子萌发,侵入小麦体内危害小麦,使小麦粒重显著下降。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这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要求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合理追肥浇水,防止氮肥过多,多锄地松土,促进根系发育,可提高抗病能力。尤其是在锈病发生后,在搞好药剂防治的同时,若及时浇水防止旱枯,能明显减轻危害。
3.喷药防治。在拔节至抽穗期,当病叶率达1%时,可喷保护剂,如喷波美0.5度石硫合剂,以防病菌大量侵入。若病叶率增高,则可喷治疗剂,一般用200~250倍敌锈钠或敌锈酸等,每亩喷50千克药液,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效果较好。
分享: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2 second(s), 13 queries, Memory 0.88 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