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中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长10-15毫米,宽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推广种植豫玉11号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二、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发生较重,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该病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温度高时病斑上产生白霉,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26-32℃)、湿度大(相对湿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防治方法: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种植抗病良种。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或含腐殖酸的复合肥料,避免偏施氮肥,如遇多雨,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化学防治,用5%井冈霉素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三、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是全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也为害高粱属和类蜀黍属的一些植物。只在果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生维管束组织。
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1-28℃,湿度在中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的玉米浸染少,该病也无再侵染。当种子发芽,病菌也萌发,侵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作地、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浸染发病,该菌在高粱发芽长15毫米前侵染高粱,则引起高粱丝黑穗病。
防治方法:种植抗病品种,以中单2号等杂交种较抗病。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初侵染源,重病区避免连作,实行轮作。粗耕细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芽早,出土快,减少发病。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5%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8%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量0.3%的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
四、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是玉米上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常为害玉米茎、叶、穗等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病瘤初期呈银白色,有光泽,并迅速膨大,后期外膜破裂,在失水后散发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入土越冬成为翌年的侵染源。病瘤长在雌穗上影响结实或造成不结实。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减少侵染源。在抽穗前后适时灌水,避免受旱,及时防治玉米螟,尽量减少虫伤或机械损伤,杜绝病菌从伤口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