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电竞
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种植技术 » 蔬菜 » 正文

蒌蒿的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7-07
核心提示:蒌蒿,又名芦蒿、水蒿、香艾蒿等,多丛生于近水处,采食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在南京郊区人工栽培获得成功,并逐渐成为当地著名的野菜品种,近年来其他地区也纷纷引种栽培。以鲜嫩茎秆供食,清香鲜美,营养丰富,且有清热解毒、调中开胃、降血压等功效。凉拌、炒食皆


    蒌蒿,又名芦蒿、水蒿、香艾蒿等,多丛生于近水处,采食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在南京郊区人工栽培获得成功,并逐渐成为当地著名的野菜品种,近年来其他地区也纷纷引种栽培。以鲜嫩茎秆供食,清香鲜美,营养丰富,且有清热解毒、调中开胃、降血压等功效。凉拌、炒食皆宜。蒌蒿抗逆性强,易于无公害栽培。

    一、特征特性

    蒌蒿是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地下茎粗壮,柔嫩多汁,匍匐于地下约20厘米处,为养分贮藏器官和繁殖器官,节上可抽生地上茎。地上茎直立,嫩茎淡绿、青绿或淡紫色,成熟后褐色。单叶互生,羽状深裂,绿色,背面密生短茸毛。秋初由叶腋抽生头状花序,密集成狭长的复总状花序,9-10月开黄色小花。瘦果细小,成熟时易脱落飘散。蒌蒿喜冷凉湿润,不耐旱。5℃以上时开始萌发抽生地上茎,12-18℃最适宜产品器官生长,20℃以上时品质下降。对土壤适应性强,但喜肥沃疏松的土壤。植株喜充足阳光,但强光下嫩茎易老化。

    二、主要品种

    按叶型分为大叶蒿和碎叶蒿。大叶蒿又名柳叶蒿,叶羽状三裂,嫩茎青绿色。抗病耐寒,早熟高产。碎叶蒿又名鸡爪蒿,叶羽状五裂,嫩茎淡绿色。香味浓,品质好,耐寒性稍差,产量亦较低。按嫩茎颜色分为青蒌蒿、白芦蒿和红蒌蒿。红蒌蒿味浓,但纤维多,萌发迟,产量低。栽培中多用青蒌蒿(嫩茎青绿色)或白蒌蒿(嫩茎浅绿色)。

    三、栽培技术要点

    1、繁殖。⑴分株繁殖:5月上中旬将种株连根挖起,截去嫩梢,按40厘米左右的穴距栽于大田,每穴栽1-2株,踏实后浇透水,约1周可成活。⑵压条繁殖:7、8月份割下地上半木质化茎秆,截去嫩梢,按40厘米行距成"一形"埋于地下,深约6厘米,保持土壤湿润。⑶扦插繁殖:6月下旬至8月,割下健壮茎秆,截去嫩梢,将茎秆剪成长约20厘米的小段,插于大田,每穴4-5根,行株距35厘米×30厘米,踏实浇透水,10天左右可活棵。⑷地下茎繁殖:挖出健壮地下茎,剪成2-3节的小段,浅埋于畦内,浇透水。

    2、田间管理。⑴整地:选择前茬未种菊科作物的田块,耕翻晒(冻)垡,栽种前每亩施优质腐熟粪肥3000公斤,做成1.5-2米宽的高畦。⑵肥水管理:经常保持田间湿润,高温干旱季节要经常浇水。9-10月间、扣棚前及每次采收后追肥1次,每亩用尿素5-10公斤,结合浇水撒施。⑶病虫草害防治。主要害虫有蚜虫、棉铃虫、玉米螟等,可用抑太保、卡死克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植株生长期间及每次采收后,及时中耕除草,促进蒌蒿根系发育。⑷覆盖:地上茎经霜枯死后,齐地面割去,清洁田园,施肥、浇透水,约1周后扣棚,并用地膜浮面覆盖。每天中午适当通风,降低棚内湿度。

    3、采收。扣棚后40-45天,株高20-25厘米时可采收,将嫩茎齐地面割下,保留心叶,抹去其余叶片,捆码于阴凉处,盖上湿布,软化8-10小时后即可上市。

 

 
分享:
关键词: 蒌蒿 栽培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494 second(s), 16 queries, Memory 0.88 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