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电竞
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正文

加州鲈常见病害防治手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2  来源:珠江水产
核心提示:1、 烂鳃病【病原】由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感染引起。【症状与诊断】病鱼体色黑暗,离群慢游于水面、池边或网箱
 
1、 烂鳃病

【病原】由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感染引起。

【症状与诊断】
病鱼体色黑暗,离群慢游于水面、池边或网箱的边缘,对外界反应迟钝。打开鳃盖观察,鳃瓣通常有腐烂发白或带污泥的腐斑,鳃小片坏死、崩溃,严重的发病鱼在靠近病灶的鳃盖内侧处充血发炎。由于病菌的入侵,部分病鱼自吻端到眼球处发白,池边观察其症状更清晰。病鱼口腔颌齿间上下的表皮发炎充血,严重者表皮糜烂脱落,糜烂处可看到淡黄色的菌团物。

【流行与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发病水温25~28℃,每年4~6月和9~10月为发病期,池塘和网箱饲养的大口黑鲈都有发生,死亡率较高,严重的鱼池发病死亡率达60%。

【防治方法】
(1)漂白粉1 mg/L或强氯精(含有效氯85%)0.3mg/L全池泼洒;
(2)已发病网箱可用2~3%的盐水浸泡鱼体15~20 分钟后更换新网箱。
(3)内服抗菌药物,如氟呱酸,每千克鱼体重用药30~50 毫克;或使用磺胺类药如磺胺嘧啶,每千克鱼体重用药50~80 毫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4 天。

2、白皮病

【病原】由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感染引起。

【症状与诊断】
病鱼体色变黑,在水面或网箱边缘缓慢游动,反应迟钝。两侧或背鳍、腹鳍、尾鳍基部或吻端病灶色素消退出现白斑,随着病程的发展白斑迅速扩展蔓延至躯干,严重发病鱼口腔周围至眼球处皮肤糜烂肿胀,眼睛混浊,在池边观察游动在水面的病鱼,容易看到发白的病灶如“白皮”、“白头白嘴”症状。

【流行与危害】
该病主要由柱状黄杆菌感染引起,通常在过筛分塘时由于操作不慎或寄生虫如锚头鳋、鱼鲺感染损伤鱼体,病菌乘机入侵导致,每年4~5月为流行期,以网箱尤为常见,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死亡率高达30%~40%。

【防治方法】
(1)鱼种在运输和过筛分塘时避免鱼体受伤。
(2)及时杀灭体表的寄生虫。
(3)一旦发病,可采用烂鳃病相同的方法治疗。

3、肠炎病

【病原】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

【症状与诊断】
病鱼腹部胀大,肛门红肿。下颌及腹部位暗红色,重症病鱼轻压腹部可见从肛门流出的淡黄色腹水,剖开腹腔内积有腹水,流出的腹水经几分钟后呈“琼脂状”,肠管紫红色。用剪刀将肠管剖开,肠内充满粘状物,肠内壁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严重的病鱼整个腹腔内壁充血,肝脏坏死。

【症状与诊断】
肠炎病全年均可发生,春夏天尤为严重,通常是投喂变质或不洁的冰鲜鱼或人工饲料引起,危害对象以鱼种和成鱼为主,急性发病,死亡率较大。

【防治方法】
(1)杜绝投喂变质或不洁的饲料,投饵时做到定时、定质、定量。
(2)内服土霉素或磺胺类药物,每100 kg鱼体用药10~20 克,或氟呱酸4~5 克拌料投喂,连续3~4 天。

4、溃疡综合征

【病原】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等感染引起。

【症状与诊断】
发病初期,病鱼躯干、头部出现小红斑,周围鳞片松动脱落。随病程发展,病灶表皮及肌肉溃烂,病灶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并伴有如水霉状絮状物附着,同1尾病鱼出现有多个病灶,在头部、背部、体表两侧数目不等,严重时烂至骨头,一些病鱼下颚骨断裂,鳍条缺损,内脏病变通常不明显。

【流行与危害】
溃疡综合征是一种综合性的疾病,病因比较复杂,主要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以及镰刀菌等细菌感染引起。

该病在每年的12月份至翌年的4月份较为常见。危害对象以成鱼为主,损伤后的鱼很容易引发此病。池塘、网箱均有发生,严重的鱼塘发病率高达60%,但死亡率底,主要影响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做好清塘消毒,通常用漂白粉+生石灰,用量:每667 m3使漂白粉10 kg,生石灰75 kg或单用漂白粉。
(2)降低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在养殖后期饲料添加维生素C和多维,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添加量为鱼体重的0.3%~0.5%。
(3)发病鱼塘选用二氧化氯0.3~0.5 mg/L或苯扎溴铵溶液等消毒剂全池泼洒。
(4)结合水体消毒的同时内服沙星类抗菌药如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等,每千克鱼体重用药30~50毫克,或使用磺胺类药物,每千克鱼体重用药50~80 毫克,连喂4~5 天。

5、诺卡氏菌病

【病原】为诺卡氏菌(Nocardia sp)。

【症状与诊断】
病鱼食欲减退,离群游于水面或池边,体色变黑。解剖观察发现,脾脏、肾脏、肝脏、肠系膜、鳔等处布满小白点,类似于结节状物。严重时肾脏、鳃耙骨和肌肉有较大的白色隆起脓包,刺破后流出白色或带血的脓液组织,病鱼呈贫血状。

【流行与危害】
该病是近年常发生的疾病,5~7月份为流行期,以危害成鱼为主,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而且严重影响成鱼的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杀灭水中的病原菌。
(2)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添加维生素C和多维,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由于诺卡氏菌生长较慢,发病初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且病程持续时间长,故给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3)及时清除病鱼防止病情蔓延。梅雨季节,保持水源清洁,经常换用新水,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在养殖的中期定期投放光合细菌类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4)发病流行季节用苯扎溴氨2~3 mg/L进行水体消毒,隔2 天使用一次。
(5)内服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或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SMX-TMP:51:)每千克鱼体重40~50 毫克拌饵投喂,连续4~5 天。

6、病毒性溃疡病

【病原】虹彩病毒(蛙病毒属中的一种虹彩病毒)

【症状与诊断】
病鱼体色变黑和眼睛白内障,体表大片溃烂、鲜红色,尾鳍或背鳍基部红肿,肌肉坏死,部分病鱼胸鳍基部红肿溃烂,下頰骨两边鳃膜有血疱隆起。剖检发现肝、脾、肾病变不明,但因心血管出血心腔有血块凝聚,小数病鱼腹膜硬化成干酪状。

【流行与危害】
该病是由蛙病毒属中的一种虹彩病毒感染引起,是2008年新发现的疾病,发病水温通常在25~30℃,主要危害成鱼,但近两年发现该病毒也感染小规格鱼苗和鱼种,死亡率高达60%以上。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发病期间可定期泼洒聚维酮碘或茂二醛全池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拌服三黄散和多维。

7、脾肾坏死病

【病原】虹彩病毒(巨大细胞病毒属的一种病毒)

【症状与诊断】
病鱼体色变黑,肝脏、脾脏、肾脏肿大,部分病鱼眼睛突出,肝肿充血或变白,脾脏暗红色,小数濒死病鱼有旋转行为。

【流行与危害】
该病是由为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巨大细胞病毒属中的一种虹彩病毒感染引起,发病水温通常在25~30℃,与病毒性溃疡病发病时间相同,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该病呈暴发性死亡,死亡率高达80%。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药可治疗。发病初期全池泼洒聚维酮碘和大黄流浸膏合剂消毒有一定防治效果。

8、弹状病毒病

【病原】 弹状病毒

【症状与诊断】
病鱼腹部肿大或体色变黑,消瘦,游动无力,在水中旋转,下颌充血,腹部有充血的斑块。剖检观察发现,鱼体腹部肿大的病鱼肝脏肿大,变白或充血,个别病鱼有腹水,眼睛突出。

【流行与危害】
主要感染苗种阶段,发病水温通常在23~26℃,死亡率高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发病初期全池泼洒有机碘和消毒药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9、车轮虫病

【症状与诊断】
病鱼体色黑暗、鳃有较多粘液,消瘦,群游于池边或水面。取鳃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的车轮虫,虫体侧面像碟形或毡帽形,反口为圆盘形,内部有多个齿体嵌接成齿轮状结构的齿环。

【流行与危害】
此病流行于培苗期间,通常在3~5月份,主要危害10 cm以下的种苗。水泥池或鱼塘培育的鱼苗都会发病。

【防治方法】
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0.7 mg/L泼洒。

10、杯体虫病

【症状与诊断】
病鱼群游于池边或水面,体表、鳍条粘附有灰白色的絮状物,粗看似水霉感染,将此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的杯体虫,虫体容易伸缩,身体充分伸展时,一般的轮廓像杯体形或喇叭形,前端是圆盘状的口围盘,其边缘围绕着三层透明的缘膜,其里面有1条螺旋状的口沟,大核近似三角形或卵形,小核球形或细棒状,身后端有1条吸盘状结构称为茸毛器,借此把身体粘附在鱼体上。

【流行与危害】
该病流行于3~5月份培苗期间,主要危害种苗。水泥池和鱼塘培育的鱼苗都会发病,严重感染时,死亡率达50%以上。

【防治方法】
与车轮虫病相同。

11、斜管虫病

【症状与诊断】
病鱼体色黑暗、皮肤和鳃有较多粘液,消瘦,群游于池边或水面。取鳃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的斜管虫,虫体侧面观察,背部隆起,腹面平坦,左右两边不对称,左边较直,右边稍弯,后端有凹陷,腹面前端有一个漏斗状的口管,腹部长着许多纤毛,游动较快。

【流行与危害】
此病流行于培苗期间,主要危害10 cm以下的种苗。水泥池或鱼塘培育的鱼苗都会发病。

【防治方法】
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0.7 mg/L或25~30 mg/L的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

12、小瓜虫病

【症状与诊断】
患病鱼反应迟钝,消瘦,浮于水面或集群绕池,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布满白色点状胞襄。严重发病鱼由于虫体侵入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宿主病灶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形成一层白色的薄膜覆盖鱼体表。用镊子挑取小白点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有一个大的U形核,活动时形态多变。

【流行与危害】
此病在3~5月、水温20~25℃时流行,危害3~10 cm的种苗,常见于室内或池塘水体小密度大的培育池,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较大的死亡。

【防治方法】
暂无特效药,可通过降低放养密度和提高水温预防此病,发病鱼池可用3 mg/L亚甲基蓝或20~30 mg/L甲醛全池泼洒。

节选自《常见淡水品种健康养殖实用技术》
编辑:foodnews

 
分享:
[ 网刊订阅 ]  [ 生产技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0.015 second(s), 15 queries, Memory 0.89 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