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电竞
服务号
当前位置: 首页? 生产技术? 养殖技术? 水产养殖? 正文

对虾重要疫病防控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2016-06-17 来源:农业部
核心提示: 2015年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好转,部分地区有加重趋势,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等造成产业的重大损失。

2015年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好转,部分地区有加重趋势,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等造成产业的重大损失。为了做好2016年对虾重大病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大病害预防率达到70%以上,养殖前的清池消毒、养殖中的监测防控、生态混养防病、微生物防病等技术的应用面达到60%以上。
二、防控策略
以生物安保体系为指导,认识养殖系统中病原传入、留存和扩散的风险,通过技术、管理和设施上逐步实施一系列措施来降低风险,达到病害防控的目的,包括强化种苗培育企业生产及销售中的病原监测,重点面向对虾养殖主产区、高密度精养区和大规模养殖区,优化生产布局和规划,改善进排水和蓄水系统,加强养殖前后池塘整备、清池消毒及水处理工作,提升养殖者对健康种苗的挑选和检测能力,强调根据种苗雷竞技百科 、池塘条件、前期准备和养殖设施合理放苗,提倡鱼虾混养、生物絮团养殖等生态防病模式,掌握精细投喂技术以减少摄食前饲料在养殖环境中的留存,提升养殖中的疫病诊断、环境监测、生态混养防病、微生物防病等的技术运用能力,优先使用健康苗种、测水养虾、生物防治、生物絮团、有益微生物制剂等绿色防控技术,在疾病诊断和环境监测指导下安全合理用药,保障养殖对虾的健康、产量、雷竞技百科 和养殖环境的生态安全。
三、防控措施
本防控措施由相关专家提供,仅供防治工作中参考。具体措施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指导下实施。相关用药处方应由执业兽医开具。
(一)分区防控重点
1.华南主产区。包括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的对虾种苗培育及高位池、土池和季节性大棚对虾养殖区,重点防控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传染性肌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桃拉病、黄头病等。
2.华东主产区。包括浙江、江苏和上海的对虾种苗淡化标粗及土池、小棚和高位池对虾养殖区,重点防控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肌坏死病、黄头病、桃拉病等。
3.华北主产区。包括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的对虾种苗培育、淡化标粗和对虾土池、室内工厂化和小棚养殖区,重点预防虾肝肠胞虫病、白斑综合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黄头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肝胰腺细小病毒病、桃拉病、传染性肌坏死病等。
4.内地淡水养殖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云南、四川、河南、新疆等内地省市自治区的土池、精养池和季节性大棚对虾养殖区,重点根据种苗来源地及当地克氏原螯虾、罗氏沼虾和其他甲壳类传播的病害情况,防控白斑综合征、虾肝肠胞虫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肌坏死病、桃拉病、黄头病等。
(二)主要技术措施
1.白斑综合征。白斑综合征依然是养殖虾类主要的全国性流行病。海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淡水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都是易感高发的种类;对虾外观表现包括红体、白斑、游塘、趴边、空肠空胃、急性死亡,生产上被称为“红体病”、“白斑病”,也常有人将白斑综合征引起的非急性发病死亡称为“偷死”;苗种带毒、养殖环境中的小型甲壳类带毒、带毒的病死甲壳类、养殖水环境突变、低溶氧、高氨氮和亚硝氮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防治上,应该搞好清池消毒,清除池塘中的小型甲壳类动物;做好种苗病原检测,避免苗种带毒;推荐进行鱼虾混养,利用鱼类摄食池塘中可能传播病原的小型甲壳类以及发病死虾来降低病原传播风险;保持养殖水体高溶氧、低氨氮和亚硝氮,维持养殖水体的温度、pH、盐度等水质指标稳定;饲料中定期适量伴喂免疫多糖、有益微生物等提高对虾抗病免疫能力的绿色安全制剂。
2.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由某些副溶血弧菌菌株产生的一种对甲壳类具有很强致病性的毒力蛋白PirVP所导致的病害,常引起养殖早期的对虾发生急性死亡,研究表明该蛋白基因已转移到了部分哈维氏弧菌等弧菌菌株;发病对虾肝胰腺白色覆膜消失,肝胰腺颜色变浅至发白,体表色素细胞减少,肌肉轻微浑浊,体色发白或轻微发蓝,肠道内容物不连贯或空肠空胃,放苗后1个月内发病急,死亡率高;苗种带毒、池底污染、饲料残留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盐度低于6及弱酸性环境不利于副溶血弧菌的生长繁殖。该病的防治,一是要对苗种开展PirVP毒力基因检测或TCBS平板的绿色菌落计数,选择PirVP基因阴性或绿色菌落少的苗种;二是做好清池消毒,降低池底有机质的数量以减少细菌繁殖机会;三是配备好蓄水池,管理好蓄水池水质,保证在病害发生的高风险期也能利用蓄水池进行安全有规律的换水,以保证养殖水质和低水平的副溶血弧菌数量;四是采用“少吃多餐”的投喂方式,保证饲料投喂后1小时内吃完,严格避免残饵;五是在水体中和饲料中多用和伴喂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光合细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并适当施用蔗糖,避免用葡萄糖;六是混养或套养罗非鱼、梭鱼等能对池底有机质进行清理利用的鱼类。
3.虾肝肠胞虫病。虾肝肠胞虫是近年来新发现在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中寄生的微孢子虫,引起对虾消化吸收障碍,严重影响对虾生长;产业上普遍出现对虾生长缓慢的问题,导致严重损失;苗种带毒、池塘和水体带有虾肝肠胞虫孢子、高密度养殖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由于较广泛的种苗及环境的带毒率、病原孢子的抗性以及防控药物产业化迟缓,当前进行该病防控的技术难度较大。推荐的做法包括严格进行亲虾粪便、苗种、活体或冰鲜饲料中虾肝肠胞虫的检测,使用不带肠胞虫的亲虾进行繁殖和育苗,选择不带虾肝肠胞虫的苗种进行养殖;对发生过虾肝肠胞虫病的养殖池塘底泥翻耕12—15cm,按400kg/亩或5kg/m3施用生石灰,加少量水漫底熟化浸泡1周,再用水冲刷、曝气恢复中性pH,水泥池则用2.5%氢氧化钠泼淋池壁,3小时后冲刷和中和碱性;水体用20—50ppm漂白粉消毒,曝气1周后,再施肥培水1周以上再放苗,如需换水,应规划蓄水池,水体也按此方式处理;不得不用携带有少量虾肝肠胞虫的对虾放苗时,应降低放苗密度,提高换水量,及时处理对虾粪便,以减少池塘内传播的机会。
4.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条件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是由于养殖环境恶化,池底和水体氨氮、亚硝酸盐超标,藻类毒素以及非特定种类的条件致病菌等的增多,对虾免疫和抗病力下降,引起对虾首先在肝胰腺中表现出累积性中毒、非特定的条件致病菌或未知病原感染而导致的病害;症状表现为肝胰腺肿大或萎缩,颜色异常(变浅、变深或发绿、发红),对虾摄食减少或停食,生长缓慢,累积性死亡等多种多样的症状;池底污染、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饲料残留、粪便累积、有毒藻类繁殖等是该病发生的高风险因子。防控措施包括做好清池、晒塘、消毒,降低池底有机质含量,提高氧化值;根据养殖条件合理放苗,避免过密;精细投喂,避免饲料残存,也避免因投喂不足对虾摄食过多死藻;注意监测水体氨氮、亚硝氮和藻类生长情况,维持良好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避免倒藻,防止藻类突发性沉底死亡;经常性使用有益微生物产品,包括根据水色变化经常性施用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以及EM混合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定期在对池底进行一定剂量的氧化型消毒剂的消毒,然后补充有益微生物,在对虾饲料中伴喂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以抑制水体、底质和对虾肠道中条件性致病微生物的数量,提高对虾的抗病力。
5.偷死野田村病毒病(暂定名)。偷死野田村病毒主要感染对虾肝胰腺、淋巴器官和肌肉等组织,引起对虾肝胰腺上皮细胞和肌细胞坏死,导致对虾肝胰腺颜色变浅,肌肉白浊,生长减缓,养殖对虾群体在28℃以上有累积性死亡,也可能与条件性致病微生物、虾肝肠胞虫等联合感染而加重病情。防控主要从种苗检测、清除池塘甲壳类生物、清池消毒、进水蓄水消毒等措施入手,尽量降低病原的传入风险,同时在养殖过程中改善池塘微生物生态,降低条件致病性微生物的数量和致病机会。
6.黄头病。黄头病毒主要感染对虾淋巴器官、血淋巴细胞、鳃细胞等组织,导致对虾免疫力严重损害,肝胰腺因细菌性二次感染而发黄、萎缩,发病对虾空肠空胃,部分亲虾会出现甲壳溃疡、黑斑等症状,在养殖中后期也能引起对虾大批死亡;应对该病进行早防早控,避免疫情爆发。防控措施包括筛选严格健康无甲壳溃疡发黑、肝胰腺发黄的亲虾群体,并对亲虾及其饲料进行严格检疫,避免使用有感染的亲虾群体进行繁育;出苗、售苗、跨省运苗或放苗前采用RT-PCR技术或黄头病毒检测试剂盒对苗种进行检验,避免病毒随种苗扩散;早期检出或发病时应该进行全群消毒捕杀,避免排放带毒病死虾,并对发病池塘消毒;建议进行鱼虾混养,让混养的鱼类能通过摄食发病对虾个体而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通过应用有益微生物来保持水体、底质和对虾体表及肠道微生物状况良好,提高对虾的抗病力,减轻条件致病微生物二次感染的机会。
7.传染性肌坏死病。传染性肌坏死病是由传染性肌坏死病毒感染所引起,随感染的加重,对虾从尾节开始出现肌肉不同程度发白,乃至坏死、溃烂等症状,但肌肉发白的症状不具特征性,对虾应激、微孢子虫感染、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偷死野田村病毒感染等也都能引起肌肉发白乃至坏死的现象,传染性肌坏死病的症状出现时,对虾食欲可能不受影响。目前在我国未见典型的发病,应对该病毒进行早期防控,避免该病蔓延导致大爆发。对该病的防控可参照黄头病的措施,应采用RT-PCR技术或传染性肌坏死病毒检测试剂盒对亲虾和虾苗进行严格检疫,避免带毒亲虾用于种苗培育,避免病毒随种苗扩散;养殖期池塘出现肌肉坏死症状的发病时,应采用RT-PCR或试剂盒检测进行确诊,对确诊群体应进行捕杀,并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
8.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是由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感染所致。该病主要危害对虾苗期,导致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以及仔虾发生严重死亡,尤其对蚤状幼体期的变态率和存活率产生严重影响,还引起仔虾和养殖前期生长减缓或虾体畸形。应采用PCR技术或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检测试剂盒对亲虾进行严格检疫,避免用带毒亲虾进行繁育;用于亲虾培育的群体的养殖池塘应做好清淤消毒,并清除野生甲壳类动物,避免放养带毒虾苗。
9.桃拉病。桃拉病是由桃拉综合征病毒感染所致的病毒病,该病毒感染对虾甲壳下上皮组织、胃、鳃等,发病对虾尾扇发红,甲壳下皮肤出现点状坏死,能在养殖早中期造成对虾大批死亡,养殖中后期有耐受的对虾体表可能出现不规则黑斑;数年前,“红体病”曾被认为是桃拉病,经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红体病”其实是白斑病。应严格防控疫病随种苗的传播。应采用RT-PCR技术或桃拉综合征病毒检测试剂盒对亲虾进行严格检疫,避免用带毒亲虾进行繁育;苗种的出场、销售、跨省运输或放苗应做好检疫,避免虾苗运输导致病毒的扩散;提倡鱼虾混养,通过鱼摄食发病对虾而降低病原传播的风险。
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病原检测技术。当前发现的所有对虾病原几乎都建立了相应的PCR、实时定量PCR技术或病原快速高灵敏度检测试剂盒,提倡在亲虾繁殖、种苗培育、虾苗放养和病害诊断中利用这些技术或检测试剂盒进行病原监测和诊断,选择无病原检出的亲体、种苗进行繁育和养殖,能为病害防控起到主要作用。
(二)测水养虾技术。利用溶氧、pH、氨氮、亚硝氮等水质监测试剂盒以及TCBS平板,还可结合溶氧、pH、温度、盐度等的实时监控探头,对放苗前后和养殖期的池塘的表层及底层水体的基础水质理化条件进行监测,从而能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对养殖水体和底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确定技术操作措施的实施需求,达到维持健康良好的环境状况,降低环境恶化诱发病害或导致条件致病微生物致病的风险。
(三)鱼虾混养生物防控技术。选择在整个对虾养殖期或白斑病高发病期,口腔等效直径大于对虾,且偏向于捕食病死虾的鱼类,例如淡水或半咸水养殖中利用草鱼、鲶鱼、罗非鱼,海水养殖中利用军曹鱼、美国红鱼、石斑鱼等,与对虾进行混养,以捕食体弱的病虾或死虾,从而降低养殖池内白斑病在个体间的传播风险。
(四)有益微生物水体调控技术。养殖期通过在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和适量的糖类,增加水体的有益微生物群落比重,形成有益微生物的优势菌群,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清理水体和底质的残饵、粪便及有机质,转化氨氮和亚硝酸氮,从而改善养殖环境状况,降低病原菌感染和病毒病诱发风险。
(五)微生物增强的生物絮团技术。通过在养殖水体中添加饲料投喂量20—60%的糖类,例如红糖、糖蜜等以蔗糖为主的糖类,平衡整个养殖系统中投入的C/N比,促进异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利用和转化养殖系统中的无机氮以及残饵、粪便和有机质等,在养殖系统中形成包含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等的絮状活性团块,这些生物絮团在养殖前期还能为对虾所摄食而提高饲料蛋白的利用率,并大大减少换水和污染物排放,降低养殖对环境的压力;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充气增氧,保证溶氧在4ppm以上,以满足养殖生物和异养微生物的高呼吸需求,使生物絮团处于悬浮状态,并驱除养殖生物及异养微生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避免pH过低;通过添加石灰,进一步稳定pH在7.5—8.5范围;与此同时,利用筛选的特定功能微生物,包括无机氮转化、抗病等功能,例如盐单胞菌、假单胞菌、坚强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等,直接或者进行池边简易发酵后添加到水体中,使其形成优势群落,让生物絮团功能受控,从而能更好地提高生物絮团的防病效果。
(六)抗病微生物功能饲料技术。利用筛选的抗病功能微生物,进行饲料原料发酵或添加到颗粒饲料中,制成抗病功能饲料,可针对性地对相应的病害进行防控。
(七)生物安保技术体系。生物安保技术体系是在国家、地区或企业水平上,针对动物病原传入、留存和扩散的风险,在设施、管理和技术上实施多方位的防控措施,以提升动物卫生整体水平。根据实施的强度,生物安保可以分为1级(依诊施治)、2级(以防为主)、3级(风险防控)到4级(全面安保)水平;级别越高的生物安保水平对产业的安全保障越强,实施的代价也越高。

1、育种场的生物安保技术体系。育种场生物安保技术体系对于需要多年长期培育的种苗家系的健康和可持续选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育种场的生物安保级别要求高,应达到生物安保3级以上水平,无规定疫病育种场应达到生物安保4级水平。育种场的生物安保技术体系首先应建立育种场生物安保计划,包括疫病监测计划、风险评估计划、风险管理方案和可追溯体系;构建网络化的全场全生产链全人员全程的记录和可追溯体系;从生物安保角度完善和优化场区建设布局;建立人员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人员技能培训;建立符合要求的检疫实验室和检疫计划,对待检疫病原进行评价分级,确定病原检测技术;从生物安保角度完善和调整遗传选育策略;全面强化亲体入场的初检和二级检疫方案;建立虾种累代隔离养殖措施和检疫方案,开展亲虾检疫、苗种检疫和养成检疫;对育种场饲用的活体饲料进行全面检疫;建立消毒技术体系,包括场地/工具等消毒措施、水体消毒措施、亲虾和虾卵的消毒措施、活饵料消毒措施等,并对相关消毒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强化进水管理和污水管理;接受第三方检疫、管理检查和评估,申请无规定疫病场认证。
2、育苗场生物安保技术体系。对虾育苗场(包括标粗场和淡化场)的生物安保技术体系对于健康虾苗的生产和养殖产业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应该达到生物安保2级以上水平。育苗场的生物安保技术体系应建立育苗场的生物安保计划,强化疫病监测和风险管理;从生物安保角度完善和优化场区建设及进排水管理;完善生产管理记录和可追溯体系;开展人员技能培训;制定疫病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的技术方案,确定监测对象、方法、数量和时间点;开展种虾或幼体检疫和生产过程的监测;选择低风险饲料,并对活饲料开展检疫、消毒、雷竞技百科 控制和风险分析;建立消毒计划,包括场地/工具等消毒措施、水体消毒措施、亲虾和虾卵消毒措施、活饵料消毒措施,并对相关消毒措施进行风险评估;接受第三方检疫、管理检查和评估。
3、养殖场生物安保技术体系。养殖场生物安保技术体系是有效防控病害,实现健康养殖的技术集成。各养殖场应根据场区条件、投资强度、养殖规模、期望产出,根据生物安保原理和分级,确定实施生物安保的级别。对虾养殖场生物安保计划覆盖全生产环节,包含养殖前准备、苗种选择放养、养殖期管理的各个环节,具体技术的运用可归纳为96字的12项技术要诀:
(1)布局建场,风险莫忘;
(2)生产规划,安保先抓;
(3)池塘整备,清消到位;
(4)早纳先净,培水充分;
(5)检疫测毒,精选苗源;
(6)标粗转料,平稳过渡;
(7)分级定密,合理放养;
(8)虾鱼搭配,生态防病;
(9)培菌投糖,絮团加强;
(10)精细投喂,少吃多餐;
(11)验水刮底,勤测勤调;
(12)查生测长,依诊控防。

以上述技术要诀为指导,因地制宜地进行多种技术方案的集成组合,将显著提升养殖场的生物安保水平,有效防控各种对虾病害。
编辑:foodnews

分享:

推荐生产技术
点击排行
Processed in 4.199 second(s), 1170 queries, Memory 4.42 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