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龙安: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发展微生物有机肥料
2016年3月9日,来自河南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张龙安向政府呼吁:为了造福子孙后代,我国应控制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研发并推广使用新型微生物有机肥料。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短短几十年间,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喜人的增长。在粮食增长的背后,我们不应忽视因为短时增长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中国有着世界9%的耕地,化肥的使用量已经突破世界化肥总用量的35%,超出世界化肥用量上限近2倍。因为农业对化肥的过分依赖,全国已有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致使土壤有机质已不足1%。不仅如此,还因为化肥的利用率很低,平均只有35%,所以那些没有为土地利用的化肥最后会随着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及空气的传播进入湖泊,内海,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继而形成连锁反应,恶性循环。(化肥利用率以水稻为例:1、氮肥利用率:硫酸铵45.4%,尿素34.8%,碳酸氢铵26.8%。2、磷肥利用率:磷肥利用率一般为10%—25%,平均为14%低于氮肥利用率。3、钾肥利用率:钾肥利用率在11%—77%之间。)国家已意识到化肥的滥用对于环境的破坏,在“五中全会”中提出力争在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水产养殖中的“肥”、“活”、“嫩”、“爽”
水至清则无鱼,所以才要“浑水摸鱼”。“肥水”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化肥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省市地区明令禁止化肥养鱼,主要原因是对水库水质的破坏,但还是会有人不惜铤而走险偷偷用化肥养鱼。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1、成本低。尿素的出厂价大概只有市面中档肥水药的四分之一而且用量较小。2、见效快。化肥大多都是无机肥料,一般只含1,2种肥分(成分),施入水中易被分解,氮肥能够被浮游植物直接吸收和利用。
表彰归表彰,还是要回来继续批斗的。
化肥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看似经济实惠,却也有着它不可逆的缺陷和隐患。
对缢蛏的危害:
大量不当使用化肥,水体和土质迅速恶化,造成大面积污染,氨氮增高,亚硝酸盐过高,硫化氢超标,溶解氧下降,土质板结硬化导致缢蛏生长缓慢。同时随着农业化肥的发展,除了原有的化学成分外,添加了其它针对农业生产所需原素,而这些原素对水产养殖是无益的,不适合藻类培养,既限制藻类繁殖又影响缢蛏成长。许多有害物质残留在贝类体内,也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亚硝酸盐是氨氮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一旦硝化过程受阻,亚硝酸盐就会在水体内积累,在贝类养殖中大量反复使用化肥,造成氮素的大量积累,加之氨氮转化过程较快,而亚硝酸盐转化硝酸盐的时间更长,氨氮过高破坏了硝化自净平衡状态。不仅缢蛏、其他水生植物无法吸入大量氮素,含氮有机物无法进行有效的转化,硝化过程受阻,造成亚硝酸盐大量积累。氨氮、亚硝酸盐对缢蛏毒性较强,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贝类滤食、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可使正常的血蓝蛋白氧化成高价血蓝蛋白,影响载氧的蛋白功能,出现组织缺氧从而导致贝类缺氧至窒息死亡。
缢蛏中毒后的症状:停止滤食,触动时反应迟钝,蛏壳发白灰暗,死亡时整个壳体移出洞穴,两条吸水管僵硬伸出体外,竖立穴口处。另外因化肥使用不当引起的pH值的过高与过低以及硫化氢超标都会诱使缢蛏死亡。
对海蜇的危害:
有些养殖老板对化肥的使用还是心存芥蒂的,主要是因为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尤其是轮捕、套养的海蜇池塘。说一件因养殖中化肥使用过量所导致的不良事件。在之前文章中有提起过2013年的气候雨季较长,7月下雨21天。在有限的晴好天气下大家都在绞尽脑汁的肥水,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位养殖老板在阴天上午使用大量化肥肥水,中午天气转晴并且无风,下午两点水色已经是深褐色了,大海蜇因“应激”反应纷纷“拱网”,不久即出现“缩水”状况。套养海蜇不论大小均全部“鼓泡”漂浮于水面。因为“死汛”池水无法大排大换,当时只得临时使用漂白粉进行杀藻处理,不过这就像下雪天老板叫我在外面扫雪是一个道理,杯水车薪。最后从出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卖掉),不过数个小时养殖老板损失不下十万元。这还不包括无法估计和看不见的损失,所以从那儿以后我对化肥调节水质的印象只有“肥”,绝对“肥”,没什么“活”、“嫩”、“爽”。
另外因化肥起效快,持续时间短,或引起藻类大量繁殖后因养分骤减而发生的“倒藻”现象,同时藻类大量死亡也会影响到水体中的溶解氧。大量施用化肥会使池塘“沙漠化”,容易滋生泥皮和青苔,导致后续肥水、培藻困难,是为“饮鸩止渴”。
对鱼类的危害:
作用原理可以参考“对缢蛏的危害”。
池塘突然转变颜色,水面泛起气泡,浮游生物大批死亡,鱼摄食不旺时,很可能引起“泛塘”。一般水体中氮的含量超过1毫克/千克即说明该水体雷竞技百科 受到污染。鱼塘长期施用过磷酸钙和硫酸钾会形成砷的积累,干塘后池水排放到自然水域增加了对水体的毒害。淡水缺氮,海水缺磷,所以养鱼老板愿意大量补充氮肥,但当氮磷比达到15:1—20:1时也是诱发池塘蓝藻爆发的成因之一。
结束语:
正视养殖的风险,求快不如求稳,与其不断杀藻给池塘“宽衣解带”,何不适时“减减肥”轻装上阵?减少化肥的使用频度,不仅是造福于水产养殖,更是对社会与自然的一种回馈。
作者:东港拜耳水产养殖服务部,由小灰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