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石鲷易感的,均是水产养殖界的绝症,可能与此鱼驯化时间不长有关,同时也与养殖方式有关,采取何种养殖方式、如何提高此鱼的养殖成功率,仍然是业内人士的未来的奋斗方向。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俗称斑鲷、花金鼓、黑金鼓,英文名称Spotted parrotfish。在自然海域中该鱼的自然资源稀少,常以垂钓获得,极少形成自然群体,没有明显的盛鱼期,且产量很小。斑石鲷体态优美,周身靓丽、鱼身光泽银纹,与黑褐色斑点结合,在蓝光之下似梦幻之鱼。
我的一个朋友投入了近两百万元去养殖,到今天几近全军尽墨,其经验教训可谓惨痛,其过程不可不说。当然,其中有技术员的操作失误,也有对这条鱼病害认识不足。这里与大家聊聊,为后来者借鉴。
一、
斑石鲷对水质要求非常严格,其养殖水质必须要符合养殖标准外,水质的透明度要求很高,在养殖池时,必须要求每天的换水量达到100%,甚至200%。初养者往往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要管理到位,水质指标正常,即可。这种轻敌态度,往往会一败涂地。由于换水量大,养殖此鱼,只能以工厂化池池养殖为主,排除了池塘养殖的可能性。在池塘养殖时,即使放苗密度降低,水质也会容易出现浑浊现象、池底污秽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污秽现象,斑石鲷将会非常快的速度感染各种寄生虫、或细菌、病毒。
我朋友当时就认为此鱼生长与养殖,与其鱼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直接将此鱼从室里车间,移至室外养殖池塘,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惨败。
二、
刺激隐核虫的危害超出预计
由于是室内的高密度养殖,即使换水量每天达到100%,依然会导致刺激隐核虫的爆发,南方的气候高热,又是高密度高集群的养殖,刺激隐核虫的爆发超出了我们当初的预计。三天时间,足以导致全池鱼类的死亡。现在检查文献,依然可以看到小瓜虫类寄生虫,在温度35度时生长会受到阻滞——我一直不明白,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唯一的答案是,这种说法来自当时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将水温提高到35度后,欣喜地发现小瓜虫减少了,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小瓜虫减少的原因,是因为温度的波动(今天气温下降,笔者是人类,同样感到不适)。实践证明,养殖鱼类,在35摄氏度高温环境下,刺激隐核虫随时会爆发,特别是斑石鲷。在我从事过鱼类养殖中,相较而言,斑石鲷感染刺激隐核虫的可能性大于其他鱼类,也许与这种鱼高集群、高密度有关。
斑石鲷感染刺激隐核虫后,处理变得非常危险,一般而言,搬用石斑鱼治疗刺激隐核虫的办法,如使用甲醛,是一项高危操作。我朋友的技术员就是照搬此方法导致大量死亡——斑石鲷耐受甲醛的浓度、浸泡时间都远低于石斑鱼,一旦浸泡,后悔莫及。
三、斑石鲷致命病害:鱼类虹彩病毒
养殖斑石鲷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种病害,鱼开始厌食、慢游、反应迟缓,解剖后,发现肠道出血严重,整条肠道呈现鲜红的血色,肠内有黄色粘液;肝脏等其他器官也有点状出血症状。先是怀疑是细菌性败血症或是细菌性肠炎,后再怀疑是用药不当形成的应激反应,当按上述病害处理无效,送检化验出是虹彩病毒时,大局已去,几乎所有的鱼的在一周内死亡。很少看到一种病毒,会导致这样大量的死亡。 一般而言,病毒感染一部分鱼后,其他的鱼会相应产生一定的免疫能力,从而避免全部死亡的命运,但斑石鲷没有这种能力,从开始感染到大量死亡,时间为五天左右,药物几近无效。
从上述可知,斑石鲷易感的,均是水产养殖界的绝症,可能与此鱼驯化时间不长有关,同时也与养殖方式有关,采取何种养殖方式、如何提高此鱼的养殖成功率,仍然是业内人士的未来的奋斗方向。也向同行们提个醒,尊重并重视所有的敌害生物,做好预防,预防是最重要的技术方法,病害一旦爆发,即使是简单的、普通的病害也会导致巨大的损失。技术员要永远保持警惕之心、谦逊之意。
作者:少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