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鱼生产中,饲料投喂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饲料的转化率及养殖效果,因此,掌握运用好饲料的投喂技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直接关系到养殖的经济效益。
一、投喂量的确定
饲料投喂技术,首先是确定投喂量,既要满足鱼生长的营养需求,又不能过量,过量投喂不仅造成饲料浪费,增加成本,且污染水质,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因此,饲料投喂量的确定是投喂技术中的重要环节。
1.日投喂量的确定:在生产中,确定日投喂量有两种方法:饲料全年分配法和投喂率表法。①饲料全年分配法:首先按池塘或网箱等不同养殖方式估算全年净产量,再确定所用饲料的饲料系数,估算出全年饲料总需要量,然后根据季节、水温、水质与养殖对象的生长特点,逐月、逐旬甚至逐天的分配投饲量。②投喂率表法:即参考投喂率和池塘中鱼的重量来确定日投喂量,(即日投喂量=池塘鱼的重量×投喂率,池中鱼的重量可通过抽样计算获得。)此外,还应根据鱼的生长情况和各阶段的营养需求,可在7日左右对日投喂量进行一次调整,这样才能较好满足鱼的生长需求。
2.次投喂量的确定:对一些抢食不快或驯化不好的养殖鱼,一般用平均法确定每次的投喂量(即:每次投喂量=日投喂量÷日投喂次数).驯化较好的鱼摄食一般是先急速,后缓和,直到平静;先水面,后水底;先大鱼,后小鱼;先中间,后周边。每次投喂应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当水面平静,没有明显的抢食现象, 80%的鱼已经离去或在周边漫游没有摄食欲望时,停止投喂,这就是所谓的"八成饱",即养殖鱼80%的饱食量,八成吃饱,两成不很饱。用此法确定每次的投喂量比较实际,它有如下好处:(1)可靠性强。由于鱼存量抽样存在误差,可造成日投喂量的计算误差,如实际投喂量与日投喂量相差较大,可能是计算的投喂量不准确。(2)减少饲料损失。掌握好"八成饱"的投喂原则,不仅提高鱼的食欲,且减少饲料损失,降低养殖成本。(3)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鱼摄食过饱,饲料营养成份的吸收率低,消化不彻底。若投喂量太少,鱼会因饥饿而不停觅食,影响鱼的生长。实践证明"八成饱"时饲料营养成份的消化吸收率较好。
二、投喂量与水质理化因子的关系
影响鱼摄食的因素很多,如光线弱强,人类活动等。但从水质理化环境分析,在水质环境良好的条件下,影响投喂量的主要因子是水温和溶氧量。
1.水温与投喂量:鱼类是变温水生动物,水温是影响鱼类能量代谢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一定的水温范围内,鱼类的能量代谢将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超出这个范围,其代谢又趋于下降,如鲤鱼(50克~100克)的摄食率在15℃时为2.4%,20℃时为3.4%,25℃时为4.8%,30℃时为6.8%,所以,在掌握好基础投喂率的前提下,日投喂量应根据水温的变化情况加以增减。
2.溶氧量与投喂量:水体溶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量和消化吸收能力的大小。水中的溶氧含量高,鱼类的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饲料利用率也高;水中的溶氧含量低,鱼类由于生理上的不适应,使摄食和消化率降低,并消耗较多的能量。因此生长缓慢,饲料率低下。据苏联学者B.符拉索夫测定溶氧与鲤鱼饲料消耗的关系(见表1),可见鱼类的摄食率随水体中的溶氧量增加而增加。
三、投喂次数和投喂方法
1.投喂次数:投喂次数是指当日投饲确定以后,一天之中分几次来投喂。这同样关系到饲料的利用率和鱼类的生长。投喂过频,饲料利用率低;投喂次数少,每次投喂量必然很大,饲料损失率也大。投喂次数主要取决于鱼类的消化器官的发育特征和摄食特征环境条件。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多属鲤科鱼类的"无胃鱼",摄食饲料由食道直接进入肠内消化,一次容纳的食物量远不及肉食性有胃鱼类。因此,对草鱼、团头鲂、鲤鱼、鲫鱼等无胃鱼,采取多次投喂,有助于提高消化吸收和提高饲料效率,一般每日投喂4次~5次,肉食性鱼类对食物有较好的储存能力,日投喂量应控制在2次~3次。同种鱼类,鱼苗阶段投喂次数适当多些,鱼种次之,成鱼可适量少些;饲料的营养价值高可适当少些,营养价值低可适当多些;水温和溶氧高时,可适当多些,反之则减少投喂或停止投喂。
2.投喂方式:配合饲料投喂一般有人工投喂和机械投喂两种。一般人工投喂需控制投喂速度,投喂时要掌握两头慢中间快,即开始投喂时慢,当鱼绝大多数已集中抢食时快速投喂,当鱼摄食趋于缓和,大部分鱼几乎吃饱后要慢投,投喂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对于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人工投喂可以灵活掌握投喂量,能够做到精心投喂,有利提高饲料效率,但费时、费工。大水面养殖最好采用机械投喂,即自动投饲机投喂,这种方式可以定时、定量、定位,同时具有省时、省工等优点,但是,利用机械投饲机不易掌握摄食状态,不能灵活控制投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