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群育成期培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峰产蛋率的高低和维持时间长短,以及是否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在实际生产中,养殖者普遍认为雏鸡长到育成阶段对外界环境已具备了良好的适应性、抗病能力增强。对育成期的工作往往不重视或重视不足,出现了许多不正确的管理方式,需要加以纠正。
一、环境条件的控制
1、温度
进入育成期,鸡只的体温调节能力逐渐完善,对外界温度要求范围相对较宽,在10-25℃之间鸡只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应注意,育雏结束后的脱温过程要防止舍温骤降,因为日温差过大会影响鸡群的健康。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需要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及时调节舍温,将舍内温差控制在6-8℃
2、湿度
育成期要求相对湿度保持在40-70%,此时是羽毛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湿度过小不但羽毛生长不良,而且舍内粉尘较大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但湿度过大垫料潮湿,又容易引起肉种鸡腿病和球虫病发生,冬季许多种鸡场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3、通风
肉种鸡对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相对敏感,有害气体的含量不可超标。一般条件下,以进入鸡舍无明显的嗅觉不适为基本标准。通风要做到气流均匀通过全舍,尽量减少舍内气流死角的存在,还应避免贼风入侵。并根据天气变化随时调节进风口的风向和大小,使进入鸡舍的气流自上而下,不可直接吹到鸡身上。
4、光照
密闭和遮黑鸡舍。育成期光照管理较容易,一直用8小时的恒定光照、光强以5-10lux为宜,能满足鸡只采食、饮水和工作人员操作需要即可。遮黑饲养鸡舍,应绝对避免漏光现象,特别是进风口、排风口和操作间门口,因种鸡对光照时间非常敏感,任何漏光都应及时处理。遮黑鸡舍实施光刺激,如4-8月份期间改用自然光照。如进入鸡舍的光强剧增,必然导致鸡群早产、双黄蛋多、脱肛等现象的发生,应倍加注意。
开放式鸡舍由于自然光照强度较强,加光的光照强度小,对肉种鸡起不到应有的刺激作用,因此育成期如果做不到遮黑,也应适当遮暗来降低光强。实践证明,在加光前使用黑色遮阳网效果较好,既能保证通风良好,又可减弱光强。分阶段饲养过程中,可将育成舍内部涂成黑色也具有较好的效果。应注意后转入的鸡舍光强不能高于前舍。
开放式或遮黑鸡舍,鸡群进入育成后期(12周龄,最迟15周龄),光照长度不能减少(或恒定),强度不能减弱(或恒定),否则导致种鸡推迟开产。
5、密度
由于近两年饲养肉种鸡效益较好,许多种鸡场尽量扩大存栏量,这样饲养密度达到饱和已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育成期随着鸡只日龄的增加个体越来越大,饲养空间也越来越紧张,密度大则鸡群混乱个体竞争激烈,如果饮水、采食位置不足,极易导致部分鸡只体重下降,严重的引起啄癖。尤其种公鸡要求的密度较小,更容易出现上述情况,所以应及时疏群,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种母鸡6-7只/㎡,种公鸡3-4只/㎡.
二、体重控制
4周龄末体重应达标或略超标,使雏鸡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得到充分发育并有较好的骨架发育。对4周龄前体重不达标的肉种鸡应采用推迟限饲时间、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及时分群降低密度、增加料量等方法使其经过2-3周体重达标。对10周龄后体重超标的鸡群应重绘体重曲线,不能强行拉回标准曲线,应沿标准曲线平行增长。
15周龄到光照刺激阶段是影响肉种鸡开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应通过增加料量来加速肉种鸡的生长,获取适宜的周增重。体重不断增长会促进种母鸡生理变化逐渐趋于性成熟。随着肉种鸡进入生殖系统快速发育阶段,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及时调整各种饲料之间的能量变化,建议17周龄左右开始使用预产料。
体重的发育情况是通过抽样称重进行的。一般的做法是在每周末定时、定点抽取5-10%鸡只逐只称重,并准确统一地进行计算,根据体重情况及时调节喂料量。有经验的管理者能做到严格准确地给鸡只制定料量来控制鸡群体重。更换饲料时应逐渐过渡,并充分考虑饲料品质的改变对鸡体增重的影响,根据饲料的不同比例恰当确定喂料量。
三、均匀度的控制
1、及早控制均匀度
雏鸡入舍后,在保证供给鸡群充分的饲料和饮水前提下,有条件的应仔细挑选出开食不好或状态不佳包括个体较小的鸡只,放入小栏单独加强饲养,给予精心照顾。这项工作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越早越仔细效果会越好。之后随着日龄的增长在完全定量给料前,对这样的鸡只适当多给些,使其体重尽快赶上大群。
2、及时分群并减少密度
为了良好的骨骼,21-28日龄分群最重要,最晚不能晚于28日龄。根据体重情况将鸡群分成大中小三个群体,对体重较轻的鸡群可以提供高蛋白饲料以帮助其适当加快增重。对体重偏大的鸡群应减缓加料幅度,使其在2-3周和标准体重相符。早期分群饲养易于管理并且能够提高均匀度。同时经常检查鸡群体况和均匀度以便决定下次分群时间,确保全期均匀度维持在80%以上。
3、科学饲喂
首先供给适宜的水位和料位保证所有的鸡只均能正常发育。否则料位不足会使鸡群圴匀度差。喂料时做到快、准、匀:喂料过程越快越好,并且料槽内饲料薄厚均匀,这样可以促使鸡只采食均匀,此外,手工喂料时尤其应注意防止饲料撒到料槽外,防止造成饲料浪费,或难以控制饲喂量。在12周之前可以用料量来控制体重,使大鸡和小鸡的体重尽量趋于平均体重,12周后就不能一味的追求均匀度而对鸡群增减料量,尤其对挑出的大鸡进行更大强度的限饲,会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而降低生产性能。
供给全价平衡饲料,预防营养性疾病。饲料品种单一,某些营养成分缺乏或不足,容易引起各种营养缺乏症。如玉米中含钙少,磷也不足,长期饲用这种饲料幼雏会发生骨骼畸形、体质减弱;维生素D缺乏,则容易引起发育不良,喙和骨软弱且易弯曲,脚腿软弱无力或变形;硒和维生素E缺乏时,患白肌病。营养缺乏疾病如果不采取治疗措施,会引起大批死亡。所以,凡有条件的地区和饲养场,按饲养标准供给优质全价平衡日粮,如条件限制,则应多种饲料混合饲喂,使营养得到互补。
4、采用科学的限饲方法
一般采用以下限饲方式:1-2周龄自由采食或限量饲喂;3-5周龄限量饲喂;6-13周龄采用“4-3”限饲;14-17周龄采用“5-2”限饲;18-21周龄采用”6-1“限饲;22周龄后每日限饲。限饲方式应根据鸡群状况灵活变化。
四、疫病的控制
1、日常消毒
消毒工作应贯穿于整个育成期。包括环境消毒(每周一次)、舍内带鸡消毒(每周两次)、饮水消毒(每周两次)、用具设备消毒等全方位消毒。平常要经常消毒,发病期间更应加强消毒,增加消毒次数。要选用作用快、效果持久、不受水质影响、对人体无害的环保产品,以保证消毒效果。
2、免疫接种
应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首先选择雷竞技百科
过关的疫苗,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免疫过程中尽量减少应激,加强日常管理,接种后注意观察鸡群情况。建议在免疫后7-14天检查血清抗体滴度,确保免疫效果。
3、疾病防治
定期观察鸡群精神状态、食欲情况、羽毛脱换和色泽、粪便形状和颜色、环境变化等。晚上在关灯半小时后静听鸡的呼吸是否有异音。及时捡出病弱残鸡并进行隔离,并决定是否进行全群治疗,防止疾病在鸡群中蔓延。选用药物时,要用高效、低毒、经济的药物。用药时要充分考虑用药方法和疗程,不可盲目乱投药,对于难以治愈或治疗成本太高的鸡只要及时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