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羊狂犬病
羊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神经调节高度障碍为特征,表现为羊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最终发生麻痹而死。
专家解病。⑴病原:本病的病原是狂犬病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呈球形,常2-4个成队排列成短链状。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中。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病毒不耐热,50℃15分钟、100℃2分钟可杀死。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病毒;酸、碱、日光、紫外线、石炭酸、福尔马林(40%甲醛)、70%酒精、0.01%碘液、新洁尔灭等兽用消毒液可使病毒死亡。
⑵流行特点:主要传染源有患病的家犬及带毒的野生动物。患病动物主要经唾液腺排毒,以咬伤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传染;另外还可以经呼吸道及口腔传播。以散发性流行为主。
⑶症状:羊狂犬病在临床上分为狂暴型和沉郁型两种病型。
①狂暴型初期病羊呈惊恐状,神态紧张,直走,并不停地狂叫,叫声嘶哑,见其他羊只就咬,并会跃起扑人,并有嘴咬石头砖瓦等异食现象,见水狂喝不止。继而精神逐渐沉郁,似醉酒状,行走踉跄。眼充血发红,眼球突出,口流涎,最后腹泻消瘦。口腔内、瘤胃内有大量的砖瓦石渣等异物,其他胃和肠被水性内容物充满。脑膜水肿、充血及有少量出血点。脑腔积液,白质有较多的针状出血点。②沉郁型病例多无兴奋期或兴奋期短,而且迅速转入麻痹期,出现喉头、下颌、后躯麻痹,流涎,张口、吞咽困难等症状,最终卧地而死。
⑷剖检病变:剖检病死羊的病变,可见到咽部黏膜充血,胃内空虚,只有少量青草、沙土等;胃底、幽门区及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出血。肝、肾、脾充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脑实质水肿、出血等。
⑸诊断:从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被疯狗咬伤)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专家治病。①预防:扑杀野狗和没有免疫的狗;养狗必须登记注册,进行免疫接种;疫区与受威胁区的羊和易感动物接种弱毒疫苗或灭菌苗。
②治疗:羊和家畜被患有狂犬病或可疑的动物咬伤时,应及时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0.1%升汞、碘酒或硝酸银等处理伤口,并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也可用免疫进行治疗。对被狂犬咬伤的羊和家畜一般应予扑杀,以免危害于人。
2、羊伪狂犬病
羊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伤口奇痒”为特征。
专家解病。⑴病原:本病的病原是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呈球形或椭圆形。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加热55-56℃经30-50分钟死亡,在低温条件下保存时间长。对日光敏感,1%氢氧化钠、福尔马林(40%甲醛)消毒有效。
⑵流行特点:本病在自然情况下能侵染猫、狗、牛、绵羊、山羊和猪。病猪、带毒猪和带毒鼠类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牛、羊主要是接触了被鼠类和猪(特别是鼠类)污染的饲料、饮水,通过消化道、鼻粘膜、生殖道黏膜或体表伤口而传染发病。
⑶症状:病羊往往在病毒的入侵部位开始发痒,如鼻黏膜受感染,则顽固地摩擦鼻镜或面部某部分;如眼结膜受感染,病羊用蹄子拼命搔痒,有的甚至因剧烈摩擦致眼球破裂塌陷;也有呈犬坐姿势用力在地面上磨擦肛门,或在地上滑擦以止阴户奇痒;还有在肩胛部或胸腹部乳房周围发生“奇痒”者。在奇痒部位可见皮肤脱毛、水肿,甚至出血。还出现某些神经症状,如磨齿、强烈喷气、出汗、后足用力踏地,并表现间歇性烦躁不安等。病羊发病初期有短期的体温升高,随后很快降至常温或更低。后期四肢无力直到麻痹,出现咽喉麻痹时大量流涎,最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3天。
⑷剖检病变:剖检可见脑和脑膜有严重充血和出血,消化道黏膜也发现充血和出血,有时肝脏充血肿胀。
⑸诊断:本病的确诊,除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外,还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专家治病。①预防:a、防鼠灭鼠,控制和消灭鼠传染源,并禁止猪进入羊舍;b、一旦发生本病,扑杀病羊,并立即消毒羊舍及周边环境,粪便发酵处理。
②治疗:目前尚未发现特效治疗药物。
3、羊蓝舌病
羊蓝舌病主要发生于绵羊的一种传染病。以发热、颊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病羊乳房和蹄部也常出现病变,且常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
专家解病。⑴病原: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的环状病毒属。本病毒易在鸡胚卵黄囊或血管内繁殖,培养温度应不超过33.5℃乳小鼠和仓鼠脑内接种也能增殖。羊肾、胎牛肾、犊牛肾、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病毒存在于病畜血液和各器官中,在康复畜体内存在达4-5个月之久。病毒抵抗力很强,在50%的甘油中可以存活多年,对3%的氢氧化钠溶液很敏感。已知本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
⑵流行特点:绵羊最易感,山羊也可感染,但症状轻缓,多呈现隐性经过。蓝舌病传染媒介为库蠓,该病多发生于夏季和早秋,特别多见于池塘和河流多的低洼地区。病健羊互相接触不会发生传染,但可通过胎盘传播。
⑶症状:潜伏期为3-10天。病羊体温升高到40℃以上,稽留5-6天;精神委顿,厌食流涎;双唇发生水肿,常蔓延至面颊、耳部;舌及口腔黏膜充血、发绀,出现淤斑呈青紫色,严重者发生溃疡、糜烂,致使吞咽困难;鼻分泌物初为浆液性后为黏脓性,常带血,结痂于鼻孔四周,引起呼吸困难,鼻黏膜和鼻镜糜烂出血。病羊瘦弱。部分病例由于胃肠道炎症,发生便秘或腹泻,常便中带血,最后死亡。病程为6-10天。发病率30-40%,病死率20-30%。
⑶剖检病变:各脏器和淋巴结充血、水肿和出血;颈部皮下胶样浸润;除口腔黏膜糜烂、出血外,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及泌尿系统黏膜均有出血点;乳房和蹄冠等部位上皮脱落但不发生水疱;蹄叶发炎并常溃烂。
专家治病。①预防:a、加强检疫工作,严禁从此病的地区和国家购入牛或羊;非疫区一旦传入本病,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扑杀发病羊和与其接触过的所有易感动物,并彻底进行消毒。b、控制和消灭吸血库蠓,防蠓驱蠓,是保护家畜的重要措施之一。
②治疗:本病无特效疗法。对病羊应细心护理,增加营养,隔离饲养于避雨、防暴晒的圈内,进行对症治疗。先用食醋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再用1-3%硫酸铜或1-2%明矾或碘甘油涂拭糜烂面;也可使用中药冰硼散外敷患部;蹄部病患可先用3%来苏儿洗涤,再用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涂布后以绷带包扎。对严重病例可采取强心和补液,也可试用磺胺类或抗生素类药物注射,以防止继发感染。
4、绵羊肺腺瘤病
绵羊肺腺瘤病是成年绵羊的一种慢性肿瘤性传染病,肺泡和支气管上皮呈进行性腺瘤样增生,以咳嗽、流鼻涕、消瘦、呼吸困难为特征,最终死亡。
专家解病。⑴病原:本病病源为绵羊肺腺瘤病病毒。
⑵流行特点:潜伏期很长,临床发病多为3-5岁的绵羊。病羊通过咳嗽、喘气将病毒排出,经呼吸道使附近的易感羊感染。羊群拥挤,尤其在密闭的圈舍中,利于该病传播。冬季寒冷,可使病情加重,也容易引起羊继发细菌性肺炎,致使病程缩短,死亡增多。
⑶症状:本病潜伏期为0.5-2年。病羊呈现肺泡和支气管上皮进行性瘤样增生,咳嗽、流鼻涕、消瘦、呼吸困难为特征,最终死亡。主要感染3-5岁绵羊。
⑷剖检病变:病变主要局限于肺、胸部。早期,病羊肺尖叶、心叶、隔叶前缘等部位出现弥散性灰白色小结节,质地硬,稍突出于肺表面;切面可见颗粒状突出物,反光性强,随着病情的进展,肺脏出现大量肿瘤组织构成的结节,粟粒至枣子大小。有时则一个肺叶的结节增生,除见有简单的腺瘤状构造外,还可见到乳头状瘤构造。新增生的上皮细胞胞浆丰富,核规则,呈圆形或卵圆形,一般为1个核,分裂相少见。在肺腺瘤病灶之间的肺泡内,聚有大量上皮型吞噬细胞,这些细胞常被腺瘤上皮分泌的黏液连在一起,形成细胞团块。支气管和纵隔淋巴结常失去正常结构,代之类似肺内的腺瘤状构造。
⑸诊断:对有临诊病症特征的病羊进行听诊和叩诊,可闻知湿啰音和肺病变区,再根据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可疑病羊进行无菌采血分离血清,做琼脂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反应试验,可检出阳性病例。诊断时注意与羊巴氏杆菌病、梅迪病和维斯纳病以及蠕虫性肺炎的鉴别。
专家治病。防治:本病尚无疫苗防治。平时要加强检疫工作,严禁从疫区购羊;羊群一旦发病,很难清除,故全群淘汰,以清除病原;同时对圈栏、用具等用2%氢氧化钠彻底消毒。
5、羊梅迪病和维斯纳病
羊梅迪病和维斯纳病是由梅迪-维斯纳病毒引起的,而临床病理表现则为两种不同病型。梅迪病主要呈现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炎经过;维斯纳病主要呈现慢性及膜炎和脑脊髓白质炎经过。
专家解病。⑴病原:梅迪-维斯纳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亚科,病毒颗粒近似于球形,囊膜表面有纤突。病毒颗粒以从受感染细腻表面出芽为主要增殖方式。病毒对乙醇、乙醚、氯仿和胰酶敏感,0.1%甲醛、4%苯酚、热(56℃30分钟)、酸(pH值为4.2以下)可灭活。病毒易在羊的脉络丛、肾和唾液腺等细胞培养物内时增殖,经过2-3周后出现细胞病变。
⑵流行特点:主要是绵羊的一种疾病,山羊也可感染,可发生于所有品种的绵羊,无性别区别,多见于2岁以上的成年绵羊。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自然感染是吸入了病羊所排出的含病毒的飞沫和病羊与健康羊直接接触传染,也可能经胎盘和乳汁而垂直传染。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传播者。易感绵羊经肺内注射病羊的肺细胞的分泌物(或血液),也能实验性感染。本病多呈散发,发病率因地域而异。从世界各地分离到病毒经鉴定都是相同的。
⑶症状:潜伏期2-3年。患梅迪病的羊首先表现为放牧时掉群,并出现干咳;呼吸困难日渐加重,特别是在运动时明显;逐渐消瘦,病羊呈现慢性间质性肺炎病状,呈进行性加重,最终死亡。患维斯纳病的羊最初表现步样异常,运动失调和轻瘫,特别是后肢,轻瘫逐渐加重而成为截瘫;有时头部也异常表现,唇部震颤,偏向一侧;病情缓慢地进展并恶化,最后陷入对称性麻痹而死亡。
⑷剖检病变:剖检病死羊的病变可见到脑脊髓液增多,脑膜充血、水肿,有时出血。
专家治病。防治: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及方法。必须坚持不从疫区引进种羊。在病理学检查或血清学试验证明疾病存在时,应扑杀病羊及其接触者,其圈舍、饲管用具应用2%氢氧化钠彻底消毒;污染牧地应停止放牧1个月以上。
6、绵羊痒病
绵羊痒病又称慢性传染性脑膜炎,是主要发生于成年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专家解病。⑴病原:本病的病原为一种蛋白浸染因子。
⑵流行特点: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羊。本病可由接触感染,也可由患病的母羊垂直传播。痒病具有明显的家史,不同品种的绵羊感染程度不一。本病发病率低,感染羊群几乎每年都有少数羊死亡或被淘汰。
⑶症状:本病潜伏期特别长,可达1-5年。病羊表现剧痒,共济失调,肌肉震颤、衰弱、瘫痪,最终死亡。病程几周到几个月。
⑷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和病变,即可作出诊断。
专家治病。防治: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生物制剂和有效药物防治;严禁从有本病病史的地区购羊;无病区一旦出现本病,应立即扑杀全群。对与病羊接触的羊群,必须隔离饲养42个月,若发现病羊或疑似病羊,应全群扑杀。
7、羊痘
羊痘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传染性病毒病,其特征是在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痘疹。绵羊痘病毒只感染绵羊,山羊痘病毒只感染山羊。但山羊痘发病比绵羊痘发病较缓慢。
专家解病。⑴病原:病原为痘病毒科的羊痘病毒,3%石炭酸、2%甲醛、0.1%升汞都有良好的消毒效果,直射阳光和紫外线也能迅速杀灭该病毒。
⑵流行特点:在自然情况下,绵羊痘只能使绵羊感染,山羊痘只能使山羊感染,绵羊和山羊不能相互传染。最初是个别羊发病,以后逐渐发展蔓延全群。山羊痘通常侵害个别羊群,病势及损失比绵羊痘轻些。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水疱液和痂快易与飞尘或饲料相混而吸入呼吸道。病毒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肌体。人、饲管用具、毛、皮、饲料、垫草等,都可成为间接传染的媒介。本病主要在冬末春初流行,气候严寒、雨雪、霜冻、枯草季节、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也可促进发病和加重病情。
⑶症状:潜伏期为2-12天,平均6-8天。发痘前,可见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结膜潮红,从鼻孔流出黏性或脓性鼻漏,呼吸和脉搏增快。经1-4天后开始发痘。
发痘时,痘疹大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部分,如眼的周围、唇、鼻翼、颊、四肢和尾的内面、阴唇、乳房、阴囊及包皮上。山羊大多发生在乳房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增大,变成灰白色水疱,内含清亮的浆液。此时病羊体温下降。由于白细胞破裂或内容物干涸,形成棕色痂后痊愈。
在羊痘流行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病羊呈现非典型病程经过,如在形成丘疹后,不再出现其他各期变化;有的病羊病程经过很严重,痘疹密集,互相融合连成一片,由于化脓菌侵入,皮肤发生坏死,全身病状严重;甚至有的病羊,在痘疹聚集的部位或呼吸道和消化道发生出血。这些重剧病例多死亡。一般典型病程需3-4周,冬季较春季为长。
⑷剖检病变:剖检病死羊的病变,可见前胃和第四胃的黏膜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结节,有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糜烂或溃疡。咽和支气管黏膜也常出现痘疹,肺部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炎症变化。
⑸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即或确诊,在遇到非典型经过的病羊,或发病头数较少时,只要逐头检查病羊,就可发现具有典型痘疹的羊。
专家治病。①预防:a、加强羊的饲养管理,羊圈要保持干燥清洁,抓好秋膘,做好防寒过冬工作。b、平时注意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发生疫情时及时封锁,隔离消毒。c、定期注射疫苗,将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用生理盐水25倍稀释,摇匀,不论羊大小,一律皮下注射0.5毫升,注射后6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
②治疗:对病羊的皮肤病变应酌情进行对症治疗,如用0.1%高锰酸钾洗患处后,涂碘甘油、紫药水。对细毛羊、羔羊,为防止继发感染,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80-160万单位,每天1-2次,或用10%磺胺嘧啶10-20毫升,肌肉注射1-3次。用痊愈血清治疗,大羊为10-20毫升,小羊为5-10毫升,皮下注射,预防量减半。用免疫血清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