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症状
山羊鼻镜、颈部、体侧、乳房部和尾部出现丘疹和水泡,继而发展成小脓疱,破溃后形成黄色痂皮,随后脱毛,皮肤增厚,形成皱褶和龟裂,20天左右蔓延至全身。同时,病羊表现出烦燥不安、剧痒、采食减少。心跳60~100次/分钟、呼吸15~22次/分钟、体温37.5℃~40℃,反刍和胃蠕动前期正常,后期变缓,导致病羊营养不良、消瘦,最后衰竭而死。
二、治疗
1、用温肥皂水浸软患处,再用竹片刮去痂皮直至轻微出血,然后用清水冲洗后均匀涂布烟草浸剂,10%磺酊或敌百虫粉。
2、颈部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0.2毫克/公斤,连用3天,隔5~7天再治疗1次。
3、用硫磺、苦参、百部、川楝子各20克,加水800毫升,煎至400毫升灌服,每天1次,连用3天。
4、病症较重时,选择晴朗温暖天气,适度剪毛后,用辛硫磷,敌百虫等进行药浴。注意不能让羊只喝进药浴水,同时让羊只在药液中保持1~2分钟。
三、预防
1、健康山羊与病山羊隔离。治疗时要有专设场地,从病羊身上清除下来的毛、痂皮等应集中销毁,治疗人员所用衣物器械必须进行彻底消毒,治疗过的病羊应在未经螨类污染的地方活动觅食。
2、山羊群不宜过密;羊舍要干燥、通风、宽敞;用具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3、要防止和带螨的野生动物,如狐、狼等,在放牧时间接触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