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特征。本病常可使羔羊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
一、病原。由B型魏氏梭菌所引起。
二、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尤以2-5日龄羔羊发病为多。羔羊生后数日,B型魏氏梭菌可通过吮乳、羊粪或饲养人员手指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感染。在不良因素的作用下,羔羊抵抗力减弱,病菌在小肠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主要为β霉素),引起发病。羔羊痢疾的促发因素主要有: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骤变,寒冷袭击,特别是大风雪后,羔羊受冻;哺乳不当,饥饱不均。本病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特别是草质差的年份或气候寒冷多变的月份,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
三、临床症状。潜伏期1-2天。病初羔羊精神萎顿,低头拱背,不想吃奶;不久即下痢,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颜色黄绿、黄白甚至灰白,部分病羔后期粪便带血或为血便。病羔虚弱,卧地不起,常于1-2天内死亡。个别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也可能粪便带血或成血便),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四肢瘫软,若不及时救治,多在数小时或十几小时内死亡。
四、病理变化。尸体严重脱水,尾部污染有稀粪。最显著的变化在消化道,真胃内有未消化的乳凝块;小肠尤其是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常可见直径1-2毫米的溃疡病灶,溃疡灶周围有一充血、出血带环绕,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可见有出血点;肺脏常有充血区或出血斑。
五、诊断。⑴现场诊断。在常发地区,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
⑵实验室诊断。①病料采集:生前可采集粪便,死后常采集肝脏、脾脏以及小肠内容物等作为病料;②染色镜检:病料染色检查,可于肠道发现大量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同时于肝脏、脾脏等脏器也可检出魏氏梭菌;③分离培养:本菌虽为专性厌氧菌,但厌氧条件不苛刻,较易培养。常用厌气肉肝汤和鲜血琼脂进行培养。纯分离物进行生化试验以便鉴定;④毒素检查:利用小肠内容物滤液接种小鼠或豚鼠进行毒素检查和中和试验,以确定毒素的存在和菌型。
⑶类症鉴别。羔羊梭菌性痢疾应与沙门氏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类似疾病相区别。①羔羊梭菌性痢疾与沙门氏菌病的鉴别: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初生羔羊下痢,粪便也可夹杂有血液,剖检可见真胃和肠黏膜潮红并有出血点,从心血、肝脏、脾脏和脑可分离到沙门氏菌;②羔羊梭菌性痢疾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羔羊下痢,用魏氏梭菌免疫血清预防无效,而用大肠杆菌免疫血清则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羔羊濒死或刚死时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学检查,分离出纯培养的致病菌株具有诊断意义。
六、防治
1、预防:对怀孕母羊做到产前抓膘增强体质,产后保暖,防止受凉。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做好圈舍及用具的消毒工作。一旦发病应随时隔离病羊。对未发病羊要及时转圈饲养。在常发疫点可采取药物预防。羔羊出生后12小时内,灌服土霉素0.12-0.15克,每天1次,连服3天。每年秋季及时注射羊厌气菌病五联苗,必要时可于产前2-3周再接种一次。
2、治疗:可选用如下方法治疗:土霉素0.2-0.3克、胃蛋白酶0.2-0.3克,加水灌服,每天2次;磺胺胍0.5克、鞣酸蛋白0.2克、次硝酸铋0.2克、碳酸钠0.2克,加水灌服,每天3次;先灌服含0.5%福尔马林的6%硫酸镁溶液30-60毫升,6-8小时后再灌服1%高锰酸钾溶液10-20毫升,每天2次;如并发肺炎,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各80万单位混合肌肉注射,每天2次。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要适当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强心、补液、镇静,食欲不好者可灌服人工胃液(胃蛋白酶10克,浓盐酸5毫升,水1升)10毫升或番木别酊0.5毫升,每天1次。
可配合中药疗法,对已下痢的病羔,可服用加减乌梅汤:乌梅(去核)、炒黄连、黄芩、郁金、炙甘草、猪苓各10克,诃子肉、焦山楂、神曲各12克,泽泻8克,干柿饼(切碎)1个,以上药研碎,加水400毫升,煎至150毫升,加红糖50克为引,一次灌服。或服加味白头翁汤:白头翁10克、黄连10克、秦皮12克、生山药30克、山萸肉12克、诃子肉10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白芍10克、干姜5克、甘草6克,将上述药水煎2次,每次煎汤300毫升,混合后每个羔羊灌服10毫升,每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