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李斯特菌在 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 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 乳制品、 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 血液和脑组织感染,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措施来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共有七个菌株:
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monocytohenes)
2、绵羊李斯特菌 (L.iuanuii)
3、英诺克李斯特菌 (L.innocua)
4、威尔斯李斯特菌 (L.innocua)
5、西尔李斯特菌 (L.seeligeri)
6、格氏李斯特菌 (L.grayi)
7、默氏李斯特菌 (L.murrayi)
其中单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特菌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一) 特点:
1、分布广:存在于 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废水)、 昆虫、 植物、蔬菜、 鱼、 鸟、 野生动物、 家禽。
2、生存环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报道0℃能缓慢生长 )能在冰箱冷藏室内较长时间生长繁殖。
3、适应范围大: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
4、带菌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蔬菜;沙拉;海产品;冰淇凌等。
(二)流行情况:
1999年底, 美国发生了历史上因食用带有李斯特菌的食品而引发的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资料显示,在美国 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 “热狗”和熟肉而死亡,在另外22个州97人患此病,6名妇女流产。
1992-1995年 法国出产的奶酪及猪肉中发现李斯特菌,2001年11月以来,我国质检部门多次从美国、 加拿大、法国、 爱尔兰、 比利时、 丹麦等二十多家肉类加工厂进口的猪腰、猪肚、猪耳、小排等三十多批近千吨猪副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
二、流行病学
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据报道,健康人粪便中单增李氏菌的携带率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带菌,4-8%的水产品、5-10%的奶及其产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人主要通过食入软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法式馅饼、冻猪舌等而感染,约占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该菌可通过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栖居于阴道、子宫颈的该菌也引起感染,性接触也是本病传播的可能途径,且有上升趋势。
三、致病性:
单增李斯特菌进入人体是否得病与菌量和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因为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40岁以上的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
潜伏期:在感染后3-70天出现症状,健康成人可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易感者突然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败血症、脑膜炎、孕妇出现流产。
单增李氏菌的抗原结构与毒力无关,它的致病性与毒力机理如下:
1、寄生物介导的细胞内增生,使它附着及进入肠细胞与巨噬细胞;
2、抗活化的巨噬细胞,单增李氏菌有细菌性过氧化物歧化酶,使它能抗活化巨噬细胞内的过氧物(为杀菌的毒性游离基团)分解;
3、溶血素,即李斯特杆菌溶血素O,可以从培养物上清液中获得,为SH活化的细胞溶素,有α和β两种,为毒力因子。
临床表现: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控制:单增李斯特氏菌在一般热加工处理中能存活,热处理已杀灭了竞争性细菌群,使单增李斯特氏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中心温度必须达到70℃持续2分钟以上。单增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即使产品已经过热加工处理充分灭活了单增李斯特氏菌,但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二次污染,因此蒸煮后防止二次污染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单增李斯特氏菌在4℃下仍然能生长繁殖,所以未加热的冰箱食品增加了食物中毒的危险。冰箱食品需加热后再食用。
李斯特菌在 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 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 乳制品、 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 血液和脑组织感染,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措施来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李斯特菌共有七个菌株:
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L.monocytohenes)
2、绵羊李斯特菌 (L.iuanuii)
3、英诺克李斯特菌 (L.innocua)
4、威尔斯李斯特菌 (L.innocua)
5、西尔李斯特菌 (L.seeligeri)
6、格氏李斯特菌 (L.grayi)
7、默氏李斯特菌 (L.murrayi)
其中单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特菌病,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单增李氏菌对人类的安全具有危险,该菌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一) 特点:
1、分布广:存在于 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废水)、 昆虫、 植物、蔬菜、 鱼、 鸟、 野生动物、 家禽。
2、生存环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报道0℃能缓慢生长 )能在冰箱冷藏室内较长时间生长繁殖。
3、适应范围大:酸性、碱性条件下都适应。
4、带菌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蔬菜;沙拉;海产品;冰淇凌等。
(二)流行情况:
1999年底, 美国发生了历史上因食用带有李斯特菌的食品而引发的最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资料显示,在美国 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该菌污染的 “热狗”和熟肉而死亡,在另外22个州97人患此病,6名妇女流产。
1992-1995年 法国出产的奶酪及猪肉中发现李斯特菌,2001年11月以来,我国质检部门多次从美国、 加拿大、法国、 爱尔兰、 比利时、 丹麦等二十多家肉类加工厂进口的猪腰、猪肚、猪耳、小排等三十多批近千吨猪副产品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
二、流行病学
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冻融,能耐受较高的渗透压,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废水、植物、青储饲料、烂菜中均有该菌存在,所以动物很容易食入该菌,并通过口腔-粪便的途径进行传播。据报道,健康人粪便中单增李氏菌的携带率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带菌,4-8%的水产品、5-10%的奶及其产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人主要通过食入软奶酪、未充分加热的鸡肉、未再次加热的热狗、鲜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红柿、法式馅饼、冻猪舌等而感染,约占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该菌可通过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孕妇感染后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栖居于阴道、子宫颈的该菌也引起感染,性接触也是本病传播的可能途径,且有上升趋势。
三、致病性:
单增李斯特菌进入人体是否得病与菌量和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因为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40岁以上的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
潜伏期:在感染后3-70天出现症状,健康成人可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易感者突然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败血症、脑膜炎、孕妇出现流产。
单增李氏菌的抗原结构与毒力无关,它的致病性与毒力机理如下:
1、寄生物介导的细胞内增生,使它附着及进入肠细胞与巨噬细胞;
2、抗活化的巨噬细胞,单增李氏菌有细菌性过氧化物歧化酶,使它能抗活化巨噬细胞内的过氧物(为杀菌的毒性游离基团)分解;
3、溶血素,即李斯特杆菌溶血素O,可以从培养物上清液中获得,为SH活化的细胞溶素,有α和β两种,为毒力因子。
临床表现: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控制:单增李斯特氏菌在一般热加工处理中能存活,热处理已杀灭了竞争性细菌群,使单增李斯特氏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条件下易于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中心温度必须达到70℃持续2分钟以上。单增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所以即使产品已经过热加工处理充分灭活了单增李斯特氏菌,但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二次污染,因此蒸煮后防止二次污染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单增李斯特氏菌在4℃下仍然能生长繁殖,所以未加热的冰箱食品增加了食物中毒的危险。冰箱食品需加热后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