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洋葱霜霉病
症状与病原
洋葱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呈苍白绿色,长椭圆形,有明显的扩展轮纹。后期导致叶片干枯死亡。湿度大时,病部长出淡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病原为洋葱霜霉病菌属鞭毛菌亚门,霜霜目,葱霜霉属。
发病规律
病害消长
洋葱在秋季苗期即可发病。病菌可以以菌丝体直接在带病植株上越冬,部分病原为土壤中越冬的卵孢子。2月~3月份随着气温的回升,年前带病植株开始缓慢发病,病株上形成大量病原物,土壤中越冬的卵孢子也开始萌发侵染,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借风、雨、灌溉水传播。一般年份在4月中旬前后病害开始流行,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为田间发病盛期,5月上旬以后,随着气温的进一步升高,病害基本停止发展。后期在病株上形成卵孢子随收获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夏或越冬,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源。
发生与环境关系
温度与发病。据多年定点系统调查,洋葱霜霉病流行必须在温、湿度同时满足的条件下才能发生,二者缺一不可。但发病始期早晚及田间消长情况受温度制约。一般日平均温度低于15摄氏度,或日最低夜温在10摄氏度以下时,霜霉病不会发生流行。
湿度与发病。在温度适合的情况下,湿度是决定洋葱霜霉病发生程度的主要因素。据资料记载,霜霉病的孢子囊在温度15~20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0%才会大量产生,且湿度越高,产孢子越多。孢子囊的萌发
和侵入也必须在洋葱叶片有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才能完成。因此洋葱霜霉病的发生流行总是伴随着雨、雾、露天气发生,特别是连续3天以上大雾天气,最容易诱发该病暴发流行。
病原与发病。病原菌主要来源于定植的病株,发病期常以带病植株形式明显的发病中心。其次洋葱、大葱留种田,带病株率较高,病菌可以借风进行远距离传播,成为次要侵染源。一般病原基数大的年份发病程度重。
防治技术
由于该病流行速度快,发病后防治难等特点,应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治策略。
实行轮作倒茬。和葱类以外的作物实行2~3年轮作。
收获时清理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
定植前苗床喷药保护。秋季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2次~3次,降低带病株率。
田间发病前喷药保护。一般在4月上旬应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喷施1~2次。
发病期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病害流行盛期,则应及时换用高效治疗性药剂。可用50%烯酰吗啉·锰锌(安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800倍液、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一般每隔5天~7天喷1次,连喷3~4次。注意在发病期如遇雨,或有大雾、重露天气,以及浇水后,应及时喷1遍药,防止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