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霜霉病(Cucumber downy mildew)是黄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全国各地普遍发生。黄瓜感病后,整株叶片迅速干枯,死亡,造成减产,严重时几乎绝产。露地、保护地、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黄瓜均可被害。除危害黄瓜外,还危害南瓜、冬瓜、丝瓜、甜瓜等葫芦科植物,西瓜抗病性较强,很少受害。
一、病害症状
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也能受害。幼苗发病,子叶正面出现不均匀的黄化褪绿斑,然后变成不规则的枯萎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紫灰色的霉层。成株期发病,多从下部老叶片开始,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浅绿色小斑点,并逐渐变为黄色,扩大后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褐色斑块。潮湿时,叶背的病斑上长出紫灰色的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变成黑色霉层,病势由下而上逐渐蔓延。严重时,病斑联合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除顶端新叶外,其它叶片均死亡。病株上的果小质劣。
二、病原特性
古巴假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Curt.) Rostov.)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假霜霉属。
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生长,以指状吸器深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孢囊梗由气孔伸出,1~5根成簇丛生,无色,165~420μm×3.3~6.5 μm,主干基部略膨大,上部双叉状锐角分枝3~6次,末端小梗直或微弯,上生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或卵圆形,淡褐色,顶端具乳突,15~32μm×11~20μm。孢子囊在水中萌发时产生6~8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椭圆形,生有双鞭毛,能在水中游动,游动一段时间后,鞭毛收缩,变成圆形静止孢子,静止后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寄主。卵孢子散生于叶组织中,球形,淡黄色,壁膜平滑,直径28~43μm,在自然情况下不易出现。
此菌在有些地区形成生理小种或专化型,危害不同的瓜类。
三、发生规律
在我国南方冬季温暖的地区,黄瓜全年都有种植,此病能终年不断发生危害。在北方,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黄瓜上能不断产生孢子囊,成为第二年温室和塑料大棚黄瓜的主要侵染源。塑料大棚里的病菌也可传到露地,成为第二年露地黄瓜的初侵染源。此外,我国北方一些冬季寒冷地区,第一次种植黄瓜就有病害发生,有人推断其初侵染源是由南方发病地区的孢子囊随季风逐步向北传播的。前苏联和日本有人认为卵孢子可以越冬,我国辽宁省1959年也发现了卵孢子,但卵孢子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目前还不明确。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和昆虫。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孢子囊在5~30℃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1~24℃。病菌侵入的温度范围为10~28℃,最适温度为16~22℃。当气温在20℃时,潜育期仅4~5天,而高温或低温则需8~10天。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19℃。病害在田间发生的气温为16℃,适宜流行的气温为20~24℃。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病菌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有一定的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50~60%,病菌不能产生孢子囊;空气的相对的湿度在83%以上,经过4h就可以产生孢子囊。湿度愈高孢子囊形成愈快、数量愈多。孢子囊萌发要求有水滴,在有水滴存在的情况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因此,在黄瓜生长期间,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气候条件中,温度条件易于满足,而高湿和降雨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日平均气温在16℃ 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多露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
栽培管理可影响田间小气候,还可以影响植株的抗病性强弱。田间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除草不及时,可使田间湿度过大,利于病害的流行。土壤板结,施肥不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性下降。保护地如果浇水过多,不及时通风换气,会使保护地湿度过高,叶面长时间结露水,利于病菌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囊的萌发侵入,极易导致病害流行。
黄瓜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一般早熟品种抗性比晚熟品种的抗性差,品质好的品种抗性比品质差的低。另外,一些抗霜霉病的品种往往对枯萎病抗性较弱,推广后易使枯萎病严重发生。幼苗期子叶较抗病,成株期顶部嫩叶比下部叶片抗病,基部老叶片由于钙积累较多抗性也强,而成熟的中下部叶片较感病;因此,植株上部嫩叶和底部老叶发病较轻,中下层叶片发病最重。
四、防治措施
黄瓜霜霉病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以及给予必要的药剂来进行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因地制宜地应用抗病品种能有效地减轻病害的发生。较抗病的品种有津研2号、6号,津杂1号、2号,津春2号、4号,京旭2号,夏青2号,鲁春26号,宁丰1号、2号,冀菜2号,郑黄2号,吉杂2号,夏丰1号,上海洋径,杨行,杭青2号,中农3号等。在推广和种植抗病品种时,要注意控制枯萎病的发生。
2.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营养钵育苗,可培育壮苗,增强植株的抗性。育苗地与生产地隔离,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大田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田间湿度,适时适量灌水,防止大水漫灌,浇水量以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为准。
3.药剂防治 苗床发病要及时用药,移栽前要带药下田,大田病害始发期要及时用药。常用的药剂是: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水溶性粉剂3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 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双露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
附:温室和大棚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1. 生态防治:利用温室和大棚可以控制室内温湿度的条件,根据黄瓜与霜霉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采用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生态条件,达到防治病害发生流行的目的。具体做法:上午日出后迅速使棚温提高到25~300C,湿度在75%左右,控制温湿度,满足黄瓜光合作用的要求,增强抗病性,抑制发病。下午适当通风,使棚温度降至20~250C。夜间温度限制在15~120C,在拂晓温度降至最低,湿度达到饱和时进行放风,降低棚内湿度。
2. 高温焖棚:在发病初期进行。选择晴天上午,大棚门窗关闭, 使大棚黄瓜生长点附近温度升高到450C,维持2h, 然后放风降温。处理时要求棚内湿度高,若土壤干燥,可在前一天浇一次水,处理后适当追肥。每次处理间隔7~10天。棚内温度超过470C, 或棚内干燥,会引起生长点拷伤,应特别注意。
3. 药剂熏烟: 在发病初期每亩用45%百菌清烟雾剂(安全型)200~300克,密闭熏蒸1夜,次晨开窗通风。隔7天熏1次。
一、病害症状
幼苗和成株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也能受害。幼苗发病,子叶正面出现不均匀的黄化褪绿斑,然后变成不规则的枯萎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紫灰色的霉层。成株期发病,多从下部老叶片开始,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浅绿色小斑点,并逐渐变为黄色,扩大后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褐色斑块。潮湿时,叶背的病斑上长出紫灰色的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变成黑色霉层,病势由下而上逐渐蔓延。严重时,病斑联合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除顶端新叶外,其它叶片均死亡。病株上的果小质劣。
二、病原特性
古巴假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Berk.& Curt.) Rostov.)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假霜霉属。
菌丝体在寄主细胞间生长,以指状吸器深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孢囊梗由气孔伸出,1~5根成簇丛生,无色,165~420μm×3.3~6.5 μm,主干基部略膨大,上部双叉状锐角分枝3~6次,末端小梗直或微弯,上生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或卵圆形,淡褐色,顶端具乳突,15~32μm×11~20μm。孢子囊在水中萌发时产生6~8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椭圆形,生有双鞭毛,能在水中游动,游动一段时间后,鞭毛收缩,变成圆形静止孢子,静止后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寄主。卵孢子散生于叶组织中,球形,淡黄色,壁膜平滑,直径28~43μm,在自然情况下不易出现。
此菌在有些地区形成生理小种或专化型,危害不同的瓜类。
三、发生规律
在我国南方冬季温暖的地区,黄瓜全年都有种植,此病能终年不断发生危害。在北方,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黄瓜上能不断产生孢子囊,成为第二年温室和塑料大棚黄瓜的主要侵染源。塑料大棚里的病菌也可传到露地,成为第二年露地黄瓜的初侵染源。此外,我国北方一些冬季寒冷地区,第一次种植黄瓜就有病害发生,有人推断其初侵染源是由南方发病地区的孢子囊随季风逐步向北传播的。前苏联和日本有人认为卵孢子可以越冬,我国辽宁省1959年也发现了卵孢子,但卵孢子在病害循环中的作用目前还不明确。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和昆虫。
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和品种抗病性有密切关系。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孢子囊在5~30℃范围内均可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1~24℃。病菌侵入的温度范围为10~28℃,最适温度为16~22℃。当气温在20℃时,潜育期仅4~5天,而高温或低温则需8~10天。孢子囊形成的最适温度为15~19℃。病害在田间发生的气温为16℃,适宜流行的气温为20~24℃。高于30℃或低于15℃发病受到抑制。病菌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有一定的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50~60%,病菌不能产生孢子囊;空气的相对的湿度在83%以上,经过4h就可以产生孢子囊。湿度愈高孢子囊形成愈快、数量愈多。孢子囊萌发要求有水滴,在有水滴存在的情况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因此,在黄瓜生长期间,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气候条件中,温度条件易于满足,而高湿和降雨成为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日平均气温在16℃ 时,病害开始发生,日平均气温在18~24℃,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害迅速扩展。在多雨、多雾、多露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流行。
栽培管理可影响田间小气候,还可以影响植株的抗病性强弱。田间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除草不及时,可使田间湿度过大,利于病害的流行。土壤板结,施肥不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性下降。保护地如果浇水过多,不及时通风换气,会使保护地湿度过高,叶面长时间结露水,利于病菌产生孢子囊和孢子囊的萌发侵入,极易导致病害流行。
黄瓜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很大,一般早熟品种抗性比晚熟品种的抗性差,品质好的品种抗性比品质差的低。另外,一些抗霜霉病的品种往往对枯萎病抗性较弱,推广后易使枯萎病严重发生。幼苗期子叶较抗病,成株期顶部嫩叶比下部叶片抗病,基部老叶片由于钙积累较多抗性也强,而成熟的中下部叶片较感病;因此,植株上部嫩叶和底部老叶发病较轻,中下层叶片发病最重。
四、防治措施
黄瓜霜霉病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以及给予必要的药剂来进行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黄瓜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因地制宜地应用抗病品种能有效地减轻病害的发生。较抗病的品种有津研2号、6号,津杂1号、2号,津春2号、4号,京旭2号,夏青2号,鲁春26号,宁丰1号、2号,冀菜2号,郑黄2号,吉杂2号,夏丰1号,上海洋径,杨行,杭青2号,中农3号等。在推广和种植抗病品种时,要注意控制枯萎病的发生。
2.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营养钵育苗,可培育壮苗,增强植株的抗性。育苗地与生产地隔离,定植时严格淘汰病苗。大田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田间湿度,适时适量灌水,防止大水漫灌,浇水量以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为准。
3.药剂防治 苗床发病要及时用药,移栽前要带药下田,大田病害始发期要及时用药。常用的药剂是: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乙磷铝水溶性粉剂3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 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双露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
附:温室和大棚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1. 生态防治:利用温室和大棚可以控制室内温湿度的条件,根据黄瓜与霜霉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采用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生态条件,达到防治病害发生流行的目的。具体做法:上午日出后迅速使棚温提高到25~300C,湿度在75%左右,控制温湿度,满足黄瓜光合作用的要求,增强抗病性,抑制发病。下午适当通风,使棚温度降至20~250C。夜间温度限制在15~120C,在拂晓温度降至最低,湿度达到饱和时进行放风,降低棚内湿度。
2. 高温焖棚:在发病初期进行。选择晴天上午,大棚门窗关闭, 使大棚黄瓜生长点附近温度升高到450C,维持2h, 然后放风降温。处理时要求棚内湿度高,若土壤干燥,可在前一天浇一次水,处理后适当追肥。每次处理间隔7~10天。棚内温度超过470C, 或棚内干燥,会引起生长点拷伤,应特别注意。
3. 药剂熏烟: 在发病初期每亩用45%百菌清烟雾剂(安全型)200~300克,密闭熏蒸1夜,次晨开窗通风。隔7天熏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