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人们稍有不慎就会感冒生病。此时,中医的饮食养生观念便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滋补方式,可以令百姓平稳度过这事关健康的“多事之秋”。
秋冬进补符合自然规律
北京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朱培一介绍,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即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命体共同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和影响,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秋冬季节交替,自然界的动物都开始为严寒的冬季储藏食物。天气转凉,人类同样也有食欲旺盛的表现,此时需要吃些有营养的食物以增强体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冬进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消长、气机升降、五脏盛衰等不同时间的特定状态所制定的四时养生原则。春夏万物生发,懂得养生的人就应该在此时保护体内的阳气,使之充沛并不断旺盛。而在秋冬季节,树叶凋零、动物冬眠、万物掩藏,此时养生就应该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敛来濡养五脏以达到抗病延年的作用。
因此,秋冬饮食调节,多食清润甘酸食品,少食辛辣煎炸食品,可以起到清虚热、燥热,收敛补益的作用,如酸甘味食品乌梅、梨等,润肺生津食品百合、莲子、山药、藕、番茄等。秋冬季节适宜喝粥,可以使脏腑的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的功效,日常的百合粥、莲子粥、山药粥都值得推荐。
热量过剩人群不宜进补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需要秋冬进补。朱培一指出,现代人饮食条件提高,很多人平日就存在营养过剩的问题,秋冬季节便无需进补。并且,不同人的体质也各有不同,秋冬进补应各取所需。
阳虚体质多食壮阳食物
一些老年人或是年轻偏瘦的女孩子,手脚总是冰凉的,总是怕冷。他们唇色、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大便偏稀,饮食不适便会拉肚子。阳虚体质的人在秋冬进补时应多吃有壮阳作用的食物,比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
阴虚体质多食养阴潜阳食物
阴虚体质多见于形体消瘦的人,表现为面色潮红,口干少津,手脚心热,大便干、小便黄,喜欢吃凉的食物,但吃多了又感难受。这类人群最典型的特点是舌质红,舌苔少或无苔。阴虚体质人群的饮食调节要多吃一些养阴潜阳的食物,如芝麻、蜂蜜、甘蔗等比较清淡的食物,也可以用百合、枸杞、山药、桑葚做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吃一些海参、燕窝、冬虫夏草等补阴食材。
气虚体质多食补气健脾食物
气虚体质的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身体乏力,稍微运动就会出现乏力加剧,甚至话说多了都会感觉累。因为气虚乏力,所以这类人能坐着便不站着,能躺着便不坐着。他们的秋冬进补主要吃一些补气健脾的食物,比如小米、黄米、大麦、山药、大枣等。如果气虚得比较厉害,还可以用人参、羊肉汤来补养。
气郁体质多食行气食物
气郁体质的人在生活中很常见,通俗点的描述就是爱生气,每天心情郁闷。这种人面色发暗,心情急躁、易怒、易激动,或者总是抑郁寡欢的样子。气郁体质的人在进行饮食调养时,适宜多食用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茴香、香橼等,还可少饮一些酒,活动血脉提高情绪。
痰湿体质不宜进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胖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内蒙、东北等很多地方的饮食习惯是好吃肉、爱喝酒,于是造成很多人呈痰湿体质,表现为形体肥胖,嗜食肥甘,时常觉得懒得动弹,口中黏腻,舌苔厚腻。这种类型的人摄入过盛,吃得太多致体内无法运化。
因此,痰湿体质人群的饮食调摄,大的原则是不能吃肥甘厚味、过甜过油腻的高热量食品及饮酒,要经常吃健脾利湿、化痰利湿的食物,如萝卜、扁豆、薏米等。
痰湿体质的人群不宜进补,多吃健脾化湿、清热利湿的食物反而可以“以泻为补”。比如针对湿热舌苔黄腻的人,建议吃苦瓜,喝苦丁茶等,苦味泻浊,对他们更有好处。
秋冬进补切忌盲目
朱培一提醒,人们在选择秋冬进补的时候千万不得盲目,而要依体质而定,体质不足要补,体质有余要偏泻,否则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痰热的病人若秋冬选择吃火锅等方式进补,热性的牛羊肉反而会加重痰湿体质,导致体重增加、血糖升高。
此外,很多市民会通过各种媒介了解信息,对于体质自行判断。然而,普通百姓理解的中医理论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建议在冬季进补之前,去正规中医院请医生对自己的体质进行判断分析,科学进补。
本报记者 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