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期的报纸版面编辑过程中,编辑们都力争把最新的健康RAYBET雷竞技竞彩
、最新的医疗技术以及实用的养生方法介绍给读者,在传播这些信息的过程中,编辑们需以严谨的态度最大限度的追求去伪存真,为读者奉献实用、可靠、有效的健康知识。一些有着医学专业背景的读者在此问题上与我们也有着相同的观点——
2011年8月12日,《现代保健报》在2版刊登的一篇题为《食物相克论纯属忽悠》的文章指出,现在流行的很多食物相克理论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看完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
现在有很多大众习以为常的所谓“科学道理”的结论,其实是某些学者的误导。就拿食物相克论来说,中国营养学会的专家近日就指出这是“纯属忽悠”,他们不但做过实验证实食物相克理论的错误,还做了理论分析。
按照食物相克原理,鱼类、海产品类、贝类中的砷在维生素C作用下即可转化为三氧化二砷,这就是所谓的砒霜,世人皆知的剧毒,以此来说明食物相克能不让人害怕吗?问题是,这种转化是有“量”的条件的,就是要一次性摄入维生素C的量必须达到600~1000毫克,也就是说,一次至少吃30公斤苹果或者10公斤的梨方能达到,这恐怕没有人能够做到,世人也几乎没有机会遭遇这种中毒。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科学原理,但事实很难产生。即使不幸传奇式的达到这个维生素的量,这种转化还需要温度和催化剂的条件,而人体的温度很难达到生成砒霜的条件。这下放心了,人类长期进化的适应性和长期的食物选择法则远远可信于简单的实验室研究和不全面、教条的、不加分析的推断。
由此看来,科普创作(对医学科普来讲也可以叫做健康教育)必须以科学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发挥创作者个人的才华与魅力,可以在文字上修饰,也可以用漫画幽默,更可以借助网络,不管怎样都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不可无中生有的杜撰,更不可歪曲事实的让所谓科学结论与原理为自己服务,尊重科学是科普宣传与江湖骗术的本质区别。
医学科普工作者在向大众传播科学原理与方法前必须进行一番研究,在彻底弄懂、搞清、理解全面后方可进入二次创作中,不可在似懂非懂状况下就贸然、急迫的把一些还没有完全成熟或没有彻底搞懂的所谓科学结论传播给大众。
反之,做为读者,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辨别和分析能力,面对各类纷杂的“健康知识”,首先应该分析它的科学性。平时可以多积累一些医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这样就能基本判断作者写的是否有道理。其次还应考虑到因人而宜,因为同样的方法对于不同体质的人,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盲目照搬照做并不科学。
不管是科普作者还是读者,都要有一颗敬畏生命,尊重科学的心。医学科普工作者更应以担当大众健康为己任的态度,严肃认真,孜孜求索,不哗众取宠,不故弄玄虚。这样才能经得起当下科学水平的敲打。
【相关阅读】
三板斧砍向食物相克论
食物相克论没有科学依据
专家两大试食实验证实“食物相克”没道理
食物相克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