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部为害症状:
此病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形的梭状病斑。病斑初期为绿色小斑点,几天之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大。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病菌侵入玉米植株后经10-14天左右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并借雨水、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了与玉米品种抗病能力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连续几天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且相对湿度小于60%,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
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抽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应选用适合当地栽培高产又抗病的玉米品种;
2、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
3、不同玉米品种合理搭配,防止单一种植;
4、实行合理轮作,发生严重病害的玉米地块,可种植甘薯、大豆等作物;
5、做好中耕除草培土,摘除基部2—3片叶;降低田间湿度;
6。收获后清洁田园;
7、药剂防治:
(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2)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3)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4)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隔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