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恶苗病是真菌性病害。病株上产生的淡红色霉状物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大型孢子呈镰刀形或纺锤形,无色,群集时呈淡红色,一般有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无色,单孢。有性世代的子囊壳球形或卵圆形,蓝黑色,表面粗糙。 (图为水稻恶苗病田间发病情形)
为害症状:
水稻恶苗病又叫标茅、禾公或标公等。在秧田和本田都有发生。水稻播种后不久就可发病,受害重的谷种往往不能发芽或出芽后不久就枯死。受害轻而没有枯死的病苗,颜色淡绿,植株细长,病苗比健苗高1/3左右,而且根系发育不良。本田一般在插后20—30天内发病,病株纤细,呈淡黄色,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弯曲,节上倒生许多气生根。一般都是单秆不分蘖或分蘖很少;发病重的稻株多在抽穗前死亡。枯死稻株的叶鞘上产生白色或淡红色的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轻病株可抽穗,但穗短谷粒少,有的变成白穗。一般病株比健株高,抽穗早。 (图为水稻恶苗病茎节受害状及侧生的不定根)
发生规律:
恶苗病由种子或病稻草带菌传播。越冬后的病菌在土温适宜、气候较干燥的条件下侵入稻株,从苗期到抽穗期都可为害。病菌侵入稻株后,在稻株内蔓延,使稻株表现症状,最后在病株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健株伤口侵入引起发病。当水稻抽穗开花时,病株上的孢子又随风传播侵入花器,在颖壳表面产生孢子,并以菌丝潜入种子内。收获脱粒时,病谷上的分生孢子粘附在其它谷粒上,使更多的种子带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不要在病田或病田附近的稻田留种,作种用的种子收获脱粒时,要避免损伤。
(2)种子消毒: 用2%福尔马林浸种或闷种效果很好。此外用500倍强氯精液浸种24小时后,其防治效果可达98%。
(3)不用病稻草催芽盖种或捆秧把。
(4)经常到田间观察,发现秧田或本田有病株时,应及时拔除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