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本病发生于叶、茎、果实及叶部,病斑大多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渐扩大,在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可扩及叶的大半以至全叶,并可沿叶脉侵入到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条斑。最后植株叶片边缘长出一圈白霉,雨后或有露水的早晨叶背上最明显,湿度特别大时叶正面也能产生。天气干旱时病斑干枯成褐色,叶背无白霉,质脆易裂,扩展慢。茎部皮层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病斑在潮湿的环境下也长出稀疏的白色霜状霉。
二、病原
本病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所致。本菌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菌丝无色,无隔膜,在寄主细胞间隙生长,以很少的丝状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营养。病斑上的白霉是病菌的孢隔梗和孢子囊。孢囊梗3-5根成丛,由叶背气孔伸出;病薯上也能形成孢囊梗,由皮孔或伤口处外露。孢囊梗纤细,上部常有3-4个分枝,其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当一个孢子囊形成后孢囊梗又继续生长,把第一个孢子囊推向一旁,呈侧生状,其顶端再生第二个孢子囊。这样每一分枝在短时间内可以陆续产生好几个孢子囊。凡曾着生过孢子囊的部分均肿胀,因此使孢囊梗的主梗和分枝先端普成粗细不匀的状态。孢子囊长可达1mm,基部宽约10um. 孢子囊无色单甩,卵圆形,大小为22-32×16-24um,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在低温高湿投机条件下能产生6-12个游动孢子,从孢子囊顶端乳头状突起处释放出来。游动孢子肾状,在凹入部位侧生两根鞭毛,在水中游动片刻后便失去鞭毛,不久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在高温下孢子囊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卵孢子膜厚,黄色,直径24-35um。此外,本菌也能在土壤中形成薄壁圆孢了和厚垣孢子。薄壁圆孢子直径为15-24um,褐色,均具有致病能力。番茄晚疫病菌的致力很强,有生理分化现象。
三、侵染循环
番茄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块茎中越冬。带菌种薯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薯播种后,越冬的菌丝也随着薯块发芽而开始活动,并向幼芽蔓延,形成病苗。早期受害的病芽往往未出土就变黑死亡。在被害较晚的幼苗中病菌多沿着皮层纵向发展,形成条纹状病斑,但幼苗仍能正常生长。遇适宜环境条件病菌继续发展,并在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如遇水分即迅速萌发和侵入叶片内,使叶片发病,由下而上发展形成典型的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叶片上产生的孢子囊随气流传播到周围植株上进行再侵染。茎上的孢子囊借雨水或灌溉水进入土中,接触块茎后萌发和侵入,成为来年初次侵染源。一般在地面下5cm以内的发病重,超过5cm深度的发病轻。病菌为害叶片多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而块茎则多通过伤口、皮孔、芽眼,侵入后其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病菌的致病力、寄主的感病性及环境条件,在叶片上一般为2-7天,块茎上则需一个月左右。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1、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番茄晚疫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这种情况与病原菌的生态特性有关。相对湿度在95%以上才能产生孢子囊,在97%以上产生茂盛,无论孢子囊或游动孢子的萌发都要有水才行。产生孢子囊的最适温度为18-22℃,最低7℃,最高25℃;产生游动孢子的最适温度为10-13℃,最低6℃,最高15℃;孢子直接产生芽管在15℃以上为多,游动孢子在12-15℃时最易萌发。孢子囊直萌发产生芽管约5-10小时,萌发为游动孢子仅需1-2小时。温度在20-23℃时,菌丝在植物组织内生长最快,潜育期最短。故植株一般在空气潮湿、温暖多雾或经常阴雨的条件下最易发病。感病品种在现蕾开花前后,只要有两天时间白天温度在22℃左右,相对湿度有8小时保持在95%以上,夜间转凉,温度在10-13℃左右,叶片有水滴,保持11-14小时,病原菌就可以侵染发病。
2、品种及其生育期与病害发生的关系: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力有很大差别。克新1号、2号、3号、波友1号、跃进、克疫等较抗病,男爵、白头翁等高度感病。一般认为匍匐型的品种,叶片平滑宽大,叶色黄绿的较易感病;株型直立的品种,叶片小而多茸毛,叶肉厚,色深绿的较抗病。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多的品种也易感病。从植物体内化学成分看,龙葵素含量多的抗病;亦有认为植物体内多酸酶活化加强造成酸和氧化物积累致细胞死亡导致抗病;亦有人认为酸类物质与蛋白化合后发生沉淀使细胞死亡而表现抗病等。番茄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亦不一致。一般幼苗期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易感病。此外,植株生长后期一般生活力较弱,易于感病。个体发美育有与感病的关系,老龄叶片最先感病。叶片着生部位与发病关系,顶叶最抗病,中叶次之,底叶最感病。但底叶衰亡较快,病斑扩展速度慢。
3、栽培技术与发病的关系:地势低洼、排水不育的地块发病重,增地较垄地重。密度大或株形高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加,也利于发病。施肥与发病有关,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或粘土等均使植物生长衰弱,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降低病菌为害。
五、防 治
防治番茄晚疫病,应以推广抗病品种、选用无病种薯为基础,并结合进行消灭中心病株、药剂防治和改进栽培技术等综合措施。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番茄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别。一部分品种属于垂直抗病性的,另一种是属于水平抗病性的。番茄晚疫病菌容易发生变异,垂直抗病性品种栽植几年后容易丧失其抗病性,应选育具有水平抗病性品种为重点。国内目前具抗病性能好的品种如黑龙江的克新1-3号、克疫,内蒙古的乌盟60,河北的虎头、跃进、康华1号、3号、8号、陕西的文胜2号、3号,青海的青海3号以及从国外引入的德友1号、波友1号等都是高度抗病的品种。此外,内蒙古2号、里外黄。多子白、反修2号、沙杂15号、丰收白、波友3号等品种也比较抗病。
2、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无病种薯和种薯处理:在两季栽培地区,秋播番茄发病轻,而且秋薯生活力旺盛,种性强,适于作无病留种田种薯。在一季作区,无病留种田应与大田相距2.5公里以上, 以减少病原菌传播侵染机会,并严格施行各种防治措施。选用无病种薯也是防病的有效措施,可在发病较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作种用。对种薯处理,可将种薯先放入40-50℃温水中预浸1分钟,后浸入60℃温水中处理15分钟,种薯和水量的比例为1:4,让水温自然下降,但不能低于50℃。药剂处理可用200倍福尔马林液浸种5分钟,而后堆积覆盖严密 ,闷种2小时,再摊开晾干。
3、加强栽培管理:结合防治病毒病加强管理,合理施肥,保持植株健壮,增强植株抗力。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种植,合理灌溉。中心病株出现应即清除去病叶就地深埋。
4、药剂防治:在出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尤其是在中心病株周围100米内),常用药剂有:波尔多液(0.5:0.5:100);硫酸铜1,000倍液;65%代森锌、50%敌菌灵或40%乙磷铝500倍液;瑞毒霉1,000倍液。每亩喷药100公斤,根据天气情况,每隔7-10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