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原料接受应进行以下程序:
1)审核运输车辆与事先通知的车辆资料是否符合。
2)对供应商检测报告进行审核。
3) 取样进行初步的感官确认后,送入实验室检测。
当上述程序全部合格后,准许入库。
2、供应商资质的审核
1)每年对所有原料供应商进行审查
2)相关的型检报告审核
3)供应商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的审核
4)供应商相关历史,有无食品欺诈历史等
5)供应商经营状况,有无债务危机等
3、供应链的风险控制:
供应链掌控度,他人通过供应链接触到原物料的难易程度以及供应链透明程度。
4、其他风险控制措施
1)脆弱性评估:经脆弱性评估为风险较高的原材料应立即加强审核,并停止使用直到评估结果降低到可接受范围之内,再恢复为原来的使用程序。相关评估细则和表单见附件。
2) 配备相关人员时刻关注可能引起风险的情况如:行业内有类似食品欺诈曝光、政府部门公布易掺假原料、因气候因素影响到某类原料、原料价格波动较大竞争激烈、供需不平衡等情况,并及时反映做出相应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二、标签、包材等误用情况的风险控制
1、每天生产所需的辅料都应有专人有计划的负责配送。
2、所用辅料存储应合理,不能混放、乱放并做好相关标识,并禁止无关人员接触。
3、每日生产信息应及时告知生产线,预防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用情况。
4、制造部每日各个表单都应按照相关规定定时进行检查,保证产品信息准确性。
5、品保人员巡检应着重检查产品相应包材与计划是否相符合,并检查制造部相关人员有无认真填写和检查各个表单。
6、应对培训员工的责任意识,防止应玩忽职守而产生的食品欺诈风险。
三、其他与食品接触物质的风险控制
水的风险控制
1) 对于水源的安全监测,应及时关注相关水务部门的动态及时了解水质的变化及是否对我厂产品造成危害。
2)水加工工序的品质保障,定期检测水处理设施对水处理能力,并采取措施保证水处理设施的完整性不受损害。
四、 风险评定细则
1、原料物料特性:
原料本身特性是否容易被掺假和替代。
风险等级:
高-容易被掺假和替代;
中-不易被掺假和替代;
低:很难被掺假和替代。
2、过往历史引用:
在过去历史中,在公司外部,该原物料有无被掺假和代替得记录(新闻、政府通知、行业曝光等)。
风险等级:
高-多次有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
中-数次有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
低-几乎没有被掺假和替代的记录。
3、经济驱动因素:
掺假或替代能达成经济利益。
风险等级:
高-掺假和代替能收获巨额经济利益;
中-掺假和代替能收获较高经济利益;
低-掺假和代替不能收获足够经济利益。
4、供应链掌控度:
未识别人员通过供应链接触到原物料的难易程度。
风险等级:
高-在供应链中,较容易接触到原物料;
中-在供应链中,较难接触到原物料;
低-在供应链中,很难接触到原物料。
5、识别难度:
识别掺假和替换常规测试的复杂性。
风险等级:
高-无法通过常规测试方法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
中-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需要较复杂的测试方法,无法辨别低含量的掺假和替换;
低-较容易和快速的鉴别出原物料的掺假和替代,检测精度高。
6、供应商信用:
供应商在以往合作以及与其他公司合作中有无食品欺诈事件。
风险等级:
高-有过掺假或替换并且在合作期间对我司有食品欺诈的记录;
中-有过掺假或替换但在合作期间对我司没有食品欺诈的记录;
低-没有过食品欺诈记录。
五、 风险评分及等级分数划分
1、风险评分:
根据发生的可能性分值为1~6分,
高风险划分为(容易产生:6分,较容易产生:5分);
中度风险划分为(较不容易产生:4分,不容易产生:35分);
低风险划分为(基本不产生:2分,不产生:1分)。
2、等级分数划分:
6-12分为总体低风险;
13-20分为总体中度风险;
大于20分为总体高度风险。
六、风险解决措施
1、低风险原料:
可放心使用的原料,遵循常规验收和使用程序不需要特殊程序。
2、中风险原料:
不太可能出现掺假和替换的原料,在常规程序确认无误后可正常使用,但应当对该种原料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当期风险有可能上升时应重亲进行评估。
3、高风险原料:
有很大可能出现食品欺诈的原料,在接受和使用时除了常规程序以外还需要进行以下特殊步骤:
1)采购应要求供应商提供原材料担保书。
2)每年在常规检测外应按照我司对原料的要求,进行第三方检测并可供报告。
3)要求其出具供应原料的上级未加工产品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并送一定数量样品于我司检测。
4)要求出具包含以下内容的声明:具体来源或原产地;繁殖/变种承诺;转基因生物状态;身份保持;特定商标命名成分。
5)对该原料的供应公司进行资格复查,调查风险是否可控,并采取措施。
6)开展专门会议讨论该种原料风险问题,并制定缓解策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