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质量资讯 >> 质量相关 >> 最全品质工作清单,质量人该干点啥一清二楚!

最全品质工作清单,质量人该干点啥一清二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6-13  来源:中国质量俱乐部
核心提示:鉴于公司现有的生产及品质状况,结合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以下品质提升方案。
   鉴于公司现有的生产及品质状况,结合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以下品质提升方案。
 
一、人员培训
 
  现有生产人员流动率较大,作业熟手相对较少,应加强对新进员工及老员工各方面的培训。
 
  要实行生产制程的自主性管理,人员素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产品知识
 
  公司新老员工,包括管理层,对产品没有全面的认识,对产品性能及结构均没有足够了解。
 
  (1) 编写产品知识教材,依据技术文件,把产品分类,说明每个类别的产品特点,依据的标准,及相关的一些要求。
 
  (2) 部门内部培训,邀请工程师对员工做培训,针对每一类型的产品,以图片或实物的形式进行。
 
  产品知识培训长期进行,最终达到员工对所有产品性能、作用熟悉,并且知道影响产品质量的材料因素和操作因素,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研发部、生技部)
 
  2、生产相关作业流程
 
  在生产过程中,操作员和基层管理对生产各个环节,或与相关部门的工作,不知怎样去开展和配合。
 
  完善生产相关的作业流程,作业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班组、部门间的工作衔接。
 
  以文件为教材,培训员工,让所有的员工了解工作流程,严格按照公司的流程作业,减少人的因素造成的生产异常。(生产课)
 
  3、作业技能
 
  对生产过程的各个工站,进行作业技能、作业标准、常见不良及分析解决的培训,并建立电子培训资料,以利于后期的员工培训及培训资料的完善。(生技课)
 
  4、现场改善能力
 
  完善生产基层及操作员工的自主作业能力,采取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对本工位工序进行优化,提升产能和品质效益。
 
  如:动作研究、工作简化法等等。(生技课、生产课)
 
  5、品质培训
 
  提升员工的品质意识及品质分析能力,增强现场操作员、检验员及基层管理人员的现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员参与,提升员工的品质意识,只有所有的员工都投入到质量管理中去,公司的质量才能上一个层次。
 
  违背这个原则,质量管理变成了品质部门的事情,那么“产品品质”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质量控制也最终会走向失败。
 
  编写培训教材
 
  由质量预防、现场质量控制、质量数据收集、统计分析、问题的处理方法等组成。
 
  公司质量管理理念培训
 
  灌输员工质量管理理念,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阐明公司对质量的要求,让所有的员工了解公司产品的定位,及品质方面所追求的目标。
 
  产品控制计划的培训
 
  不合格品的控制
 
  编制不合格品的控制教材并培训,让所有的员工了解异常产生的途径,不良原因的基本分析手法及不合格品的隔离、标识、处理。
 
  QC七大手法培训,在生产异常中的实际应用。
 
二、激励和监督机制
 
  1、技能卡
 
  每位员工建立技能卡,建立各个岗位技能的培训教材及考核标准:作业技能、生产效率、品质效益、本岗位常见不良及分析解决。
 
  经员工申请考核合格者,在“技能卡”上加盖印章,给予相对应的技能补贴。
 
  所掌握的作业技能越多,所能获得的补贴就越高,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及自主自发意识。
 
  (生技课、品质课、生产课)
 
  2、提案改善制度
 
  每一位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熟悉程度远远高于其他人员。在培训员工现场改善能力的同时,提倡员工对现场改善、工序优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生产、生技、品质根据员工的改善提案作出验证、评估,依据创造效益的多少,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
 
  (生产课,完成时间:5月)
 
  3、工位不良率统计
 
  要求检验员在《检验报表》背面书写工位员工姓名,依据《生产日报表》统计各工位员工的不良率,由生产文员录入电脑,作为员工绩效、技能考核及制程巡检的监控依据。
 
  (生产课,完成时间:5月)
 
三、仪器、设备、治夹具的管理
 
  1、仪器检测、内外校及保养
 
  测试仪器是质量检测的武器,产品合格性的验证,建立在仪器本身的合格,以及操作人员对仪器正确使用的基础上。
 
  建立实验室,制定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制定仪器保养维护计划,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
 
  根据仪器校验的需要,参加仪器校验资格培训,实现仪器内部校验,节省成本。
 
  培训教材的编写、归档。
 
  基层检验员仪器操作使用、维护、点检的培训。
 
  定期仪器校验,建立仪器设备内外校程序。
 
  (品质课)
 
  2、量化检测标准
 
  在产品检测过程中,不良现象没有量化的标准。检验标准凭检验员带主观性的工作经验进行判断。
 
  使用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可量化的检测标准可提高检验判定的准确性,及标准的一致性。(生技课、品质课)
 
  3、提高工装、治夹具的利用率
 
  加强工装、治夹具的利用率。既可以提高员工作业速度,又可以规范作业标准。
 
  (生技课)
 
四、物料管理
 
  1、供应商的管理
 
  在生产中,特采、现场拣用及现场加工物料过多,严重影响生产进度及产品品质。
 
  进料检验是质量控制的第一道关口,只有把进料的质量控制好,才能保证后续正常生产,越早发现问题,损失最小。
 
  (1) 供应商考核制度的优化和完善
 
  公司现有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不完善,供应商的考核没有依据,唯一依据是以价格来评价一个供应商。
 
  而来料的质量问题,在后续加工中造成的诸多问题,给公司带来的损失,没有完善的制度,去衡量供应商给公司带来的“价值”,“价格”是低还是高,没有依据。
 
  因此公司需要一个客观评价供应商的考核制度,贯穿从来料到出货一系列的运作过程中,以评价供应商的质量状况,以及对公司运作的影响程度。
 
  (2) 对供应商的第二方评审及供应商辅导
 
  生技课和品质课介入供应商管理。对主要供应商进行考察,了解物料的加工情况和质量保证能力,签订质量协议。
 
  签定协议的目的,是提升供应商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处理质量问题的响应速度、以及为质量问题对公司造成损失时,提供索赔的依据。评估供应商的品质保证能力及制程控制能力。
 
  作为公司供应链管理中的上流环节,可对供应商的品质及制程控制作辅导,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对其实施进行跟进。
 
  (3) 月度考核、品质例会。
 
  对供应商来料情况,生产质量状况进行考核,建立供应商的质量档案。
 
  每个月根据考核的结果,召开品质会议,对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进行重新评估,发出8D报告,要求供应商整改,并对整改的效果进行跟踪。
 
  (采购课、生技课、品质课)
 
  2、物料的来料及时性
 
  在生产排程中,经常出现当日生产计划中,仍有物料未到位的情况发生。
 
  一旦物料到位,则紧急安排上线。生产线无法在投产前制作首件,导致上线后出现物料不良,需加工或拣用,甚至停线转拉。(采购课)
 
  3、首件的制作
 
  生产课要根据生产排程,对第二天应上线的产品制作首件,并及时送检。
 
  在产品上线前,对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品质问题,进行生产预防性管理。(生产课,完成时间:4月)
 
五、制程控制和品质保证
 
  1、作业指导书的完整性、可行性、适用性
 
  作业指导书是指导生产现场作业的最基本文件,其完整性、可行性和适用性将会大大降低生产中的隐患。
 
  作业指导书应在产品量产后,有逐渐改善更新的过程。(生技课)
 
  2、产品研发的部门参与
 
  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应考虑到物料的通用性、生产的可行性。
 
  现研发课每周五举行各部门课长参加的研发课例会。在例会上,各部门应就在此项产品投产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争取在产品研发阶段减少后期生产所存在的隐患。
 
  现已定型之新产品,在未进行试产前,各部门应组织进行试装。
 
  在试装过程中,生产课指出在生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品质课指出在检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与研发课共同确认产品检验标准;采购部确认材料的通用性,及特殊材料的采购周期等。争取在试产前,解决一些潜在的问题。
 
  (研发课)
 
  3、不良品的标识、隔离和处理
 
  员工在作业过程中,自检力度不够。因对产品的品质要求不明确;或员工的品质意识不够。
 
  生产线对于不合格品的控制存在极大的不足。生产课在加强员工品质培训的同时,每个工位配备一个红色“不良品盒”,摆放于拉线上方的台面。各工位自检出的不良品放于“不良品盒”内,复检出的不良品打回上道工序。
 
  完善不合格品的标识、隔离。各生产单位全能工随时对各工位的不合格品进行处理。
 
  (生产课,完成时间:4月)
 
  4、产品品质保证流程
 
  根据每类产品的特点,编写品质作业指导、产品检验标准,制定产品生产控制计划。
 
  控制计划上明确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点,生产部门对品质控制点进行监控,IPQC巡检时按照控制计划的要求,对各工位进行品质稽查,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品质课)
 
  5、品质考核制度
 
  品质考核是对员工在品质方面工作的评价,促进员工品质改善的积极性。
 
  当经过自己手做出的产品,它的品质好坏与自己的收入联系时,不自觉的就会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自己的质量负责。
 
  制定品质考核制度。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基层员工,通过对工作质量、产品质量的考核,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自身技能,促进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同时为员工工资的计算提供部分依据。
 
  制度引导员工关心产品的质量,达成质量目标,满足客户的需求。鼓励员工在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实施质量压力传递,增强员工质量意识。
 
  制定品质考核制度后,应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运行阶段,以利于制度的补充及完善。
 
  完善后的制度,正式作为基层员工的品质考核制度执行。
 
  良好的工作氛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激励机制、规范的提案改善制度,均可激发员工自动、自发、自主的工作热情,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员工自主性管理。
 
 
 
推荐产品&服务MOR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