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捕捞渔业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将收归国家所有的日伪时期、国民党时期渔船和其它船只,开始组建国营海洋渔业捕捞公司,先后成立旅大水产公司、烟台水产公司、青岛青岛水产公司、上海渔业公司。当时个体没有机动捕捞渔船,渔业公司的渔船大部分在60-160马力之间木质渔船,仅上海渔业公司有一批160马力钢壳渔船,这批渔船主要是建国初期扣押没收日本违规到我国黄海南部吕泗洋渔场非法捕捞渔船,建国初期中日两国没有签订中日渔业协定,日本渔船擅自闯入我国近海捕捞黄海鱼,被我国政府扣押没收后转给上海渔业公司管理使用。
我国渔船在50年代主要作业渔区在我国黄渤海和东海的内海区域,国营渔业公司拥有的渔船仅有200余艘,主要从事底拖网和围网捕捞作业。那时我国近海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在大连的獐子岛有棍打獐子瓢瓢舀鱼的佳话,据说那时在黄海北部盛产青鱼,在产卵时要洄游到海岸的浅水区,所以人们可以使用瓢框笼等器具捕捞青鱼,可以看出当时资源之丰富。50年代在黄海北部的大连、烟台及海洋岛一带称为烟威渔场盛产鮐鱼、竹荚鱼(又名刺鲅鱼),是围网捕捞的主要品种,捕捞期在每年的3至8月份,当出鱼高产时期只要天气好,船只出海当天就满载返港,由于当时没有鱼品速冻加工厂,渔获只能卸到港口马路边采用加工盐腌制办法保存,卖价也很低一般只有5分钱。当时沿海底层鱼类资源也十分丰富,一对100马力底拖网小船,五六天就可以满载返港,渔获物主要是优质品种鱼类。
国家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海洋渔业捕捞开始有计划的发展,当时由于国家造船工业落后和钢铁产量较少还建造不了钢质渔船,长白山优质适合造船的红松产量很多,所以山东大连等地的水产修造船厂开始建造木质渔船。由于当时国家的内燃机生产技术很落后,100马力以上较大功率柴油机产量很低,只有上海和广州几家柴油机厂生产,很少提供给建造渔船使用。当时国家水产部支持有条件的水产修造企业仿制日式低压和高压柴油机,供应木质海洋渔船的建造发展。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先后又组建了舟山海洋渔业公司、湛江海洋渔业公司、海南水产公司(在海南岛白马井),江苏海洋渔业公司、宁波海洋渔业公司、天津海洋渔业公司,称为国家十大海洋捕捞公司,其中烟台海洋渔业公司、舟山海洋渔业公司、湛江海洋渔业公司划归中央水产部管理,为中央直属企业。全国国营企业拥有捕捞渔船500余艘。
三五期间我国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号召发展海上南泥湾,鼓励有条件的厂矿企业建造渔船出海捕捞,解决粮食副食品短缺问题。一些有条件工矿企业建造了一批钢质渔船和木质渔船,为国家钢质渔船建造打开了希望之门。1964年国家经济好转后,国家将分散在企业的渔船收归各市统一管理,主要沿海市成立了海洋捕捞公司。为了尽快解决市场食品短缺问题,国家水产部将钢质渔船建造列入国家发展计划,由国家投资安排造船能力较强的上海江南造船、沪东造船、求新造船等造船企业开始建造250-400马力钢质拖网渔船,使用的主机都是当时最先进的高压柴油机,中国唯有一艘元龙号捕鲸船就是在1962年由求新造船厂建造,主机1200马力由上海新中柴油机厂制造,也是当时我国马力最大的渔船。60年代我国四大海域黄、东、渤及南海渔业资源丰富,由于机动捕捞渔船较少,捕捞能力较低所以渔业资源没有被破坏。
四五期间是文化大时期,由于国家政府机关受到冲击,海洋捕捞渔业发展也停止发展。我们邻国日本在六十年代推行海洋振兴计划,在国内发展玻璃钢渔船制造,在发展远洋渔业同时大力发展灯光围网捕捞渔船,每年8月至12月份进入我国东黄海及其外海作业,这种现代化的捕捞作业方法使我国传统围网作业捕捞的鮐鱼和竹荚鱼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了保护我国东黄海上层鱼类资源,1972年在日本举行了中日渔业谈判,当我国代表提出保护东黄海中上层鱼类资源,限制日本灯光围网捕捞作业渔船控制在72个作业灯组时,日本代表强调中国没有灯光围网捕捞作业渔船,所以没有提出限制日本灯光围网作业的话语权,使谈判进入僵局。我国代表回国后国务院周总理亲自听取代表团汇报,当听到日方提出我国没有灯光围网捕捞渔船没有话语权时,总理立即表态要尽快发展我国灯光围网捕捞渔船,并要求在二年时间内全国建造72个灯光围网捕捞灯组,共216艘渔船,其中网船72艘,灯光船144艘。
由于当时我国造船工业不发达,为渔船配套的各种渔业机械设备没有专门制作生产厂家,为了贯彻落实周总理指示,中央农林水产部及各省市组建造船办公室,统筹国家计划渔船的建造管理和与其配套的船机制造工作以及保证造船材料设备的调拨供应。1973年8月我国第一批灯光围网船队进入黄海东部同日本灯光围网船队一起作业。我当时在辽宁海洋渔业公司灯光围网船队担任大队长,当年我带领12个围网灯组共43艘渔船,进入我国黄海东部韩国小黑岛以西公海水域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丰富,日产量可以达到千吨以上,持续捕捞时间10年之久。我国灯光围网渔船的建造推动了我国木质渔船的更新改造,国家每年安排投资100余艘大型钢质渔船建造计划,到1975年末国营海洋捕捞企业200马力以上渔轮已经发展到1000余艘,木质渔船基本淘汰。
由于捕捞渔船马力增大拖力拖速和渔网的扫海面积增大,全国捕捞总产量增加,同时造成渔业资源受到破坏,为了减轻我国沿海渔业资源的压力,国家提出向外海发展,到我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捕捞作业,使我国外海捕捞产量迅速增加。1979年国家开始改革开放,首先对水产品生产销售全部开放,全国掀起了一场渔船建造热潮,沿海的乡镇企业、个体户开始大批建造120-250马力钢质渔船。10年时间我国钢质海洋捕捞渔船已经发展到近10万艘,海洋捕捞总产量达到一千万吨,由于过量的捕捞,也造成了我国沿海及其外海的资源严重衰退和破坏。
1985年我国开始发展远洋捕捞渔业,同年3月5日第一批赴西非作业的12艘600-900马力拖网渔船由福建马尾港起航,选择在马尾港起航的意义在于我国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从马尾起航的。从此开启了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历程。我国现有远洋渔船2500余艘,远洋渔业年产量已经达到180万吨,为国家海洋战略发展和国民生活的需要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