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全覆盖抽检。将抽检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按“月、季、年”均衡推进,覆盖日常时间节点。加大抽检资金投入,市、县(区)两级共投入食品抽检监测经费361.2万元,开展抽检监测8016批次,抽检量达到每千人4.1批次,覆盖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加强承检机构管理,综合实施数据抽查、盲样考核、留样复核、现场考核等多种举措,对食品抽检承检机构开展全覆盖检查,切实提高食品抽检数量和质量。
强化针对性抽检。聚焦全市获证食品生产企业、大型农批市场、中央厨房等重点场所和农村、养老机构食堂、校园食堂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突出食用米、面、油、肉制品、乳制品、保健品、特殊膳食食品等重点品种,围绕“两超一非”、重金属、农兽药残留等重点项目进行抽检监测。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行政执法机构开展委托检验和执法检验,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今年以来,共开展校园专项抽检670余批次、肉制品专项抽检230批次,按时完成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及时公开抽检不合格信息,对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形成高压震慑态势。
强化开放性抽检。坚持“开门办抽检”,常态化开展“你点我检”问卷调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消费者意见建议,将群众最关心关注的食品纳入食品抽检计划。开展“你点我检”“你送我检”进校园、进社区、进商超、进农贸市场、进展会等“五进”活动4次,检验食品331批次,切实增强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高效利用食品抽检合格备份样品,累计向养老机构、和美乡村帮扶村等捐赠抽检合格备份样品4次,捐赠合格备样价值达1.8万余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强化服务性抽检。对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没有简单地“一罚了之”,而是结合企业需求主动开展技术帮扶,抽调食品检验、食品监管专家成立“食品安全流动诊所”,组织开展“面对面讲解授课”“一对一上门解疑”“手拉手把脉问诊”等多种形式的技术帮扶行动,帮助特殊膳食、炒货类等2家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方案、消除生产隐患,推进食品产业生产水平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