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9月,我国水果净进口额99.1亿美元。虽然目前我国属于水果净进口国,但曾几何时,水果长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加入WTO后,我国水果贸易顺差长期稳定在10亿美元以上,2008年达历史峰值30亿美元。2018年,我国水果贸易首次出现逆差,达12.6亿美元。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果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23年逆差近113亿美元,达历史新高。从水果净出口国到净进口国,我国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究竟为何?
01
自贸协定助推水果加速进口
数据对比发现,我国水果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于泰国、智利、越南、新西兰、秘鲁、菲律宾、柬埔寨等国,这些国家均是与我签订自贸协定的友好贸易往来国家。泰国、越南、菲律宾、柬埔寨均是东盟成员国,2004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水果是率先进行降税的农产品;2006年10月,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智利樱桃等大部分水果产品可在10年内实现关税降零;2008年10月,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开始实施,新西兰水果产品均已在2016年之前实现零关税;2010年3月,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秘鲁大部分水果产品可在5至10年实现关税降零。到2018年,这些国家的大多数水果产品均已实现进口零关税。自贸协定生效实施促进了水果贸易发展,加速我国水果进口。
02
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水果出口
长期以来,美国都是我重要的水果出口市场。中美经贸摩擦前,我对美水果出口额维持在8亿美元以上,在所有出口市场中排名前三位。2018年,美对华贸易制裁涉及商品规模达2500亿美元,其中就包括对水果产品加征额外关税。例如,对我柑橘的关税水平累计加征了60%,显著增加了我水果出口到美国的成本。同时,美国实施了更严格的植物检疫标准和质量要求等非关税措施来提高对我水果进口的壁垒,还对某些水果品种实施了市场准入限制。这些贸易壁垒对我水果出口企业造成巨大挑战,增加了出口成本,减少了出口量,同时也影响了我水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03
水果产业面临供需结构性问题
与很多农业产业类似,我国水果产业也面临供需结构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生产品种较集中。虽然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但品种主要集中在部分园林水果上。2022年,我国水果产量达31296.2万吨,其中柑橘、苹果、梨等园林水果产量占比72.9%,西瓜等瓜果产量占比27.1%。二是有效利用率低。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水果表观消费量(当年产量加净进口量)达31693.4万吨,其中鲜食消费量占比约24.4%;加工消费量(果干、果汁、果酱等粗加工)占比约10%;饲用消费量占比约10%。全国水果的有效利用率不足50%,水果损失数量大。三是高端产品供给不足。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日益增长。虽然 “果篮子工程”已培育出一大批国产精品水果品牌,但依然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的结构性需求,转而从国际市场获取供给。数据显示,泰国和智利是我水果贸易逆差的最大“贡献者”。2018年,我对泰国和智利水果逆差分别扩大了9.3亿美元和6.9亿美元,其中对泰国83.9%的逆差来源于鲜榴莲,对智利65.6%的逆差来源于鲜樱桃。2018年后,我对泰国和智利的水果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到2023年分别达65.9亿美元和32.3亿美元,其中对泰国鲜榴莲逆差45.7亿美元,逆差年复合增长率达26.9%;对智利鲜樱桃逆差25.5亿美元,逆差年复合增长率达14.6%。榴莲、樱桃等高端产品供给对外依存度高,市场缺口给进口提供了动力。
04
多措并举提升水果出口竞争力
为推动我国水果产业发展,提升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提供政策支持,利用好自贸协定。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水果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同时,加强自贸协定优惠政策宣讲,助力更多出口企业利用好自贸协定规则,扩大水果出口。
促进产业升级,开展多元化发展。加快水果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品种结构,开发新的水果品种;提高生产技术,发展水果深加工;推出新的产品形式,提高水果附加值,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拓展国际合作,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通过国内外展会平台、推介活动等拓展国际渠道,带领国产水果“走出去”。同时要注重品牌打造,挖掘产品的地域特色和品牌属性,提高品牌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农小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