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不仅仅关乎食物本身,它是一场关于知识、情感、道德与文化的全面教育。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就像一场寻宝冒险,它充满了好奇心、探索欲和成就感。孩子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感知、动作到思维,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但,当下的很多食育课程中,无论是种植、烹饪等体验式活动,还是食材的选择、搭配等理论知识,多是单一的体验,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2024年6月19—21日在山东济南举办的“2024(第三届)中国食育发展大会”上,食育网特别邀请了北京景山学校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刘莹现场与大家分享《小学阶段食育课程设计思路及效果评价》,深度剖析理想学习过程在现代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分享小学阶段食育课程的设计思路及效果评价。
理想学习过程与认知发展理论
刘莹老师首先介绍了理想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食育课程应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特别是在具体运算阶段(6至12岁),这是小学教育的关键时期。
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注重“真实、互动、参与”,并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的技能和专业能力。
不同学段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符合其认知特征的课程内容。
低学段学生逐步形成的直观、具体、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学段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如马虎大意和作业拖延,以及高学段学生则要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实例
刘莹老师列举了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答法、动手实验、示范法以及小组讨论。
在教学方法上,刘老师提倡使用问答法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讲授法传授知识,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她还特别强调动手实验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的有效手段。此外,示范法也被刘老师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结合了看、听、做,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
教学方式的吸收率
刘莹老师还分享了她对于教学方式吸收率的理解,指出参与互动和教别人的方式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她倡导的“四项认识”和“五个提倡”,旨在尊重孩子的天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表现机会,以促进全面发展。
成效评估与持续改进
对于成效评估,刘莹老师建议采用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关注其技能提升和态度转变。持续改进机制同样不可或缺,教师应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食育课程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食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们终身受益的生活技能。小学阶段的食育课程设计需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施全面的效果评估,并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以实现食育的长远目标。刘莹老师的经验分享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旨在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健康饮食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