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及蜂蜜的营养价值
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主要由果糖和葡萄糖、水分组成,还包含多种低聚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多酚类、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选购蜂蜜应谨慎
(1)看标签标识:《蜂产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22版)》要求严格产品配方管理,杜绝掺假掺杂。规定企业生产蜂蜜、蜂王浆(含蜂王浆冻干品)、蜂花粉不得添加任何其他物质。因此标签配料表中若含有除蜂蜜以外的其他任何物质,要谨慎购买。
(2)闻气味:一般蜂蜜气味天然,有淡淡的植物味花香,而一般添加蔗糖等掺假蜂蜜没有花香味,闻起来有异味或糖甜味。
(3)看状态:蜂蜜通常结晶偏黄白,质地松软,手感浑厚,颗粒感不明显,用手轻捻会碎,入口容易融化,挑起时可拉长丝,不断流;而掺蔗糖的蜂蜜结晶更硬,颗粒感明显,融化速度也更慢,挑起时呈滴状下落,有断流。
(4)看价格:掺假蜜的成本比相对较低,价格也相对便宜,尽量不要购买价格比同类低出很多的蜂蜜产品。
食用蜂蜜应注意
(1)注意冲泡温度:蜂蜜常见食用方式为直接食用、加水冲泡或与其他食品搭配食用。用水冲饮具有甜而不腻、易入口等益处,但冲泡条件不当可能会破坏其中营养物质。历年来关于蜂蜜适宜冲饮条件的研究多认为60℃以下的水温冲泡可避免其中热不稳定营养成分的丧失,如酶、维生素、多酚等,且以40~55℃的水温最优。
(2)生鲜蜂蜜需慎食:未加工的蜂蜜(生蜂蜜),里面各种微生物含量比较高,特别是耐糖酵母菌,发酵以后容易使蜂蜜变质,蜂蜜虽有抗菌性但不具有杀菌性,最好不要食用未加工的蜂蜜。另外,入秋后的生蜂蜜中还可能含有毒物质生物碱,更要避免食用。
温馨提示
蜂蜜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宜食用,目前认为以下三类人群不宜食用:
(1)糖尿病患者:蜂蜜中富含葡萄糖和果糖等单糖,单糖可不经胃肠消化便能直接进入血液中,若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尚未得到控制时喝蜂蜜有加重病情的风险,但若血糖已经得到控制则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少量喝些蜂蜜来改善营养状态。
(2)未满一岁的婴儿:蜜蜂采集花蜜时难免会采到有毒植物,加之蜂蜜酿制和采收过程中又易被有毒病菌污染,由于婴儿抵抗力较差,胃肠功能尚不健全,如果不慎食用了被肉毒杆菌污染的蜂蜜,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
(3)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时肝细胞已遭到严重的破坏且肝功能也差,若再喝富含单糖的蜂蜜反而会加重肝脏纤维化,但慢性肝炎或肝功能不良等人群喝蜂蜜则有保肝作用。
消费者在食用蜂蜜过程中若出现以下几种症状:过敏,气喘,皮肤斑疹或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也可能会有烦躁、易怒等症状,还会影响睡眠,有可能是蜂蜜中毒引起的,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请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及市场监管部门报告,同时要保留造成中毒的蜂蜜和中毒人员的呕吐物、排泄物,并保护中毒现场。
消费者若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遭遇消费纠纷,请拨打12315直接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投诉举报。
供稿单位: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处
专家执笔人:卢可可 普研(上海)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