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种”手段,建成源头防控新模式。聚焦食品小作坊环节,以“提质增效”为主题,用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监管新路径,推动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一坊一码”溯源查验。开发食品小作坊信息通用二维码平台,将全区301家食品小作坊的证照资质、加工范围、诚信状况等信息“一体化”录入并生成二维码,按照“一坊一码”逐一赋码,监管人员、群众通过手机扫码即可查看该食品小作坊产品名称、原料采购、生产流程、资质信用等“食安指数”,实现溯源查验“码上”可见。“明作亮坊”全程监控。推动全区食品小作坊安装摄像头,入驻、使用“查安康”APP,全面覆盖“曝光”环境卫生、生产加工、原料储存等环节,实时智能抓拍违规行为并自动预警,“线上”督促落实整改,让食品小作坊全程照在“阳光下”,实现全过程监控,全环节监管。“一品一标”擦亮身份。发布《小作坊标签使用规范》,要求全区食品小作坊在产品显著位置清晰标注食品名称、原料表、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重要信息,给产品制发“身份证”,规范标签标识管理,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管好“三个”方面,出台宴席监管新标准。聚焦农村集体聚餐“三个”方面,管好“九要素”。制定“一规范一清单”,即《恩阳区农村地区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恩阳区农村地区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负面清单》,使农村自办宴席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管好“厨师、事主、服务员”三类核心人。督促集体聚餐举办者开展自检自查,严格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集中培训乡厨和服务人员,定期组织抽考,考核合格并持有效健康证方可上岗。审好“菜单、食材、禁品”三个关键物。要求采购渠道合法合规,供货商证照资质齐全,严格审查菜单,落实《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负面清单》,杜绝凉菜等高风险食材和野生动物及制品、甲基醇、野生菌等“禁品”上桌入口。做好“审批、储存、卫生”三件重要事。逗硬执行5桌(50人)以上的集体聚餐必申报、必备案、必签食品安全责任书要求,督促食品贮存区域配备冷冻冷藏设备、三防设施等,生活用品严格分开,加工场所和食品贮存区远离禽畜圈养地、垃圾场、旱厕等其他污染源。
实施“三类”联查,构建流通监管新格局。紧盯大型批发市场、食品流通运输车辆和流动商贩摊贩三个重点流通环节和重点监督对象,实施“三类”联查。常巡查、勤约谈到户。对农村大宗食品批发、集贸市场和经营门店采取“一天一类别、一周一全面、一月一覆盖”检查模式,集中行政约谈174户次,“摆明说透”主体责任。外报备、内查验到车。督促区内固定食品流通运输车辆落实定期高频查验制度,对外地来恩食品运输车辆采取预约申报、现场查验后方可进区卸货,确保流通环节来恩食品的绝对可控、绝对安全。管摊贩、查门店到人。整合食安委成员单位、镇(街道)、村社力量,通过“一分四定”(分街区、定人、定岗、定责、定时)包干到户的网格化监管模式,实行户户排查、家家检查,严防经营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发生,守稳把牢流通环节。
推行“三项”服务,搭建配送延伸新平台。在全区推行从市场到餐桌、从商超到餐桌的全过程、全链条配送监管延伸服务,全力守护农村食品安全配送最后“一公里”。推行放心示范店评选服务。在农村地区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单位评选活动,敲定“放心购”标识标志,将近年未受到过约谈警示、投诉举报、行政处罚作为消费放心店铺评选的“硬指标”,已打造“放心购”商店、评定“放心送”商户20家。推行放心跑团配送服务。动员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乡贤”“五老”、网格员等群体成为“放心带”跑手,已打造农村食品安全“乡村跑团”18个54人,为农村食品安全配送工作助力。推行放心宣传员培植服务。在食品行业从业人员中,聘请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识水平的带头人,通过开展专项培训,颁发合格证书,培树“食品安全知识明白人”217人,在农村食品安全宣传、监管和消费调解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