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区)农业农村局,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
为加快推进全省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根据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我厅编制了《陕西省“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4月27日
陕西省“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渔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渔民增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渔业进入转型升级、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根据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结合我省渔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省渔业渔政系统顺利完成机构改革,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水产品产量产值逐年递增,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成效显著,转方式调结构和优化区域布局取得积极进展,渔业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继省农业农村厅等10厅局《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和省农业农村厅等11厅局《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后,省农业农村厅先后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冷水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政策文件,全省渔业高质量发展框架初步搭建完成,渔业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为全省“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经省政府同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陕西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年)》,同时,全省11个市、22个县(市、区)政府也发布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保障了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十三五”末,全省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有渔业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1400多家。初步形成了以沿黄河、渭河及汉中盆地为主的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小水库精养产业带,陕北无定河流域滩涂型、汉中盆地型、安康山区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秦巴山区冷流水特色渔业产业带和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渔业产业带,以及城市周边都市休闲渔业等产业带,区域特色明显。
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水产品总产量稳步增长,到2020年底,全省实现水产品产量16.89万吨,渔民人均纯收入1.55万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8.8 %、28%,全面实现“十三五”目标。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创建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7家。
资源养护取得历史性突破。汉江、嘉陵江、丹江等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十年禁渔,开启了长江流域生态治理新篇章。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0个、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10个,秦岭细鳞鲑、多鳞白甲鱼等土著品种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增殖放流经济鱼类苗种4200余万尾、珍稀水生动物13.3万余尾。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实施老旧池塘改造、水产种质资源场改造、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提升等渔业基础建设项目,建设水产种质资源场3个,水产原种场(基地)3个。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冷流水生态养殖、大水面净水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示范等渔业产业发展项目,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获部省级奖项5项、各类授权专利21项、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12项。“十三五”期间,全省渔业渔政系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1人、“全国最美渔技员”5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1人、“陕西省技术能手”3人、“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5人。
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明显提升。全省确认渔业官方兽医509人,建成检疫合格证电子出证系统,建设县级检疫申报点45个,全面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实施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农林牧渔业领域安全、水上运输和渔业船舶安全风险防范暨安全生产等多个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连续4年开展“中国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实施长江禁捕、黄河禁渔、秦岭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2861艘。实施水产健康养殖“五大”行动、质量安全监测“四大”计划,重要渔业水域环境指标符合要求,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未发生重大渔业安全生产事故、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事故和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创建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1个。
第二节 面临的形势
陕西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境内大小河流4200余条,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虽属水资源紧缺省份之一,但陕南、关中和陕北各具特色的气候、地理条件,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为特色渔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域自然条件。全省规划养殖面积92.1万亩,限养面积290.55万亩,拥有丰富的湖泊、水库、淤地坝、滩涂、稻田、地热水和秦巴山区冷水性水资源等。全省有淡水鱼类140余种。土著鱼类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大鲵、多鳞白甲鱼、齐口裂腹鱼、秦岭细鳞鲑等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大鲵苗种和商品鲵生产量均占到全国的60%以上,全产业链发展条件基本具备。还有一批具有极高学术研究价值的重点保护鱼类如北方铜鱼、川陕哲罗鲑、大眼鳜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达到42种。我省渔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和挑战。
刚性约束越来越强。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突出,渔业资源衰退、水域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传统养殖空间日益受限,生产成本持续上涨,渔业比较效益优势不断下降。紧缺的水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矛盾更加明显。
渔业短板弱项比较突出。二三产业占比偏低,良种生产供应能力不足,产业链不健全,优势龙头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带动作用,休闲渔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新型渔业生产关系还没有全面形成,渔业整体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技和装备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水产品加工和冷链仓储运输能力水平低,水产养殖标准化、设施化程度低,新材料、新装备应用率不高,渔业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低。
渔业治理体系不健全。重要养殖水域保护、限额捕捞、渔船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基层渔政执法监管能力弱,装备水平不强,渔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不足。
第三节 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难得发展机遇,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政策环境更加优化。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更多资源要素向三农领域集聚,渔业在乡村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将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战略作用更加突出。满足水产品安全供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同时,渔业兼具的生态修复、水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大战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在共建“一带一路”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任务中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市场需求日趋旺盛。城乡居民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安全、便捷、优质成为新的消费理念,全面消费、常年消费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渔文化、休闲体验等消费逐步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渔业已进入到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都将为渔业发展创造新的更广阔空间。
科技支撑更加有力。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新材料新装备新模式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渔业,物联网、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加快在渔业领域转化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质量、提效率、转动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产保供、创新增效、绿色低碳、规范安全、富裕群众、巩固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满足人民对优美水域生态环境和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为目标,围绕“一山两水三区域”打造陕西绿色特色渔业。着力培育“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和冷水鱼生态养殖”三大特色产业、九个示范区,重点强化“资源环境、水产种业、绿色养殖、水产品加工流通、渔业装备和信息化”五大领域科技创新。以冷水鱼为重点全产业链打造渔业产业发展新模式,持续推进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高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生态安全为底线,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更好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渔业特有的生态功能,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挖掘渔业减排增汇能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渔业贡献。
坚持特色多样、融合发展。始终把保障水产品供给作为渔业发展第一要务。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中高端特色品种养殖,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做到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着力一产建链、二产延链、三产优链,推动渔业全产业链开发、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和水平,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支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强养殖模式集成熟化,贯通推广服务的公益性、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属性,贯通服务领域链条。推进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构建新型渔业生产关系,激发人才和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增添渔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规范安全、协调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升渔业规范管理和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坚决守好安全底线,切实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决守好生态底线,推进渔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水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区域新格局基本建立,渔业基础设施和现代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渔业资源养护保护能力进一步提升,渔业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渔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实现产业更强、生态更优、渔民更富、渔村更美。具体目标如下:
——产业发展目标。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80万亩,力争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40万亩以上,大水面增养殖面积60万亩,池塘(淤地坝)生态健康养殖18.6万亩,冷水鱼养殖1.5万亩,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8万吨,力争达到2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8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8万元。以县级政府为主体,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5个,以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5个,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99%以上。
——绿色生态目标。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基础、管理基础、能力基础、社会基础全面夯实,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监测工作有效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强化。严格实施黄河流域禁渔期制度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池塘和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尾水排放符合相关管控要求。累计增殖放流各类鱼种3000万尾以上,渔业资源养护保护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
——科技创新目标。渔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推广体系不断健全,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智慧渔业稳步发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逐步完善,建设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商业化开发利用3-5个土著品种,主要养殖品种繁育供给率达到50%以上。
——治理能力目标。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制度全面落实,渔船渔具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生产性捕捞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渔政执法监管队伍不断加强,执法监管更加有力,渔业安全生产基础更加巩固。
展望2035年,水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一二三产业实现协调发展、融合发展,渔业全面升级,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第三章 夯实渔业生产基础 提升水产品稳产保供水平
第一节 稳定水产养殖面积
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制度。全面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探索建立重要养殖水域滩涂保护制度,巩固现有养殖面积,稳定和保护水产养殖业发展空间。全面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十四五”末,全面实现依法持证养殖,依法清除全民水域无证养殖设施,保障养殖者合法权益。
积极拓展水产养殖新空间。在充分保护现有养殖空间基础上,积极拓展其他宜渔水域。改造利用陕北淤地坝,高效利用盐碱滩涂,推广陆基高位循环水养殖;科学合理利用稻田资源,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优化稻蟹、稻虾、稻鳅等综合种养模式,推动形成集群发展优势产业;有效拓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空间,完善捕捞管理制度,提升水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建生态特色优势产业。
优化养殖生产布局。立足资源禀赋,着力建设优化稻渔综合种养、池塘(淤地坝)生态健康养殖、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和冷水鱼健康养殖4个养殖区域。以陕北无定河流域稻蟹、汉中市稻虾、安康市稻鱼为中心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区域。以渭南市黄河滩渔业生产区,汉中市中小型水库、延安市和榆林市淤地坝渔业精养区为重点建设池塘(淤地坝)生态健康养殖区域。以安康市为中心辐射陕南、关中和陕北中型以上水库,建设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区域。以商洛市为中心建设冷水鱼健康养殖区域,同时融合以汉中市为中心建设的大鲵养殖专区。
第二节 推进绿色健康养殖
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开展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加快发展池塘工程化、陆基高位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冷流水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提高中高端优质品种池塘养殖比例,拓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品种空间。加快水产养殖病害生态防控技术熟化应用,推进水产养殖用药减量。支持饲料生产关键技术联合研发,推动配合饲料替代野生幼杂鱼。
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大力推进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县域示范试点工程,完善循环水和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加大新材料、新装备推广应用支持力度,提高水产养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第三节 促进水产种业振兴
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完成首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和系统调查,摸清水产养殖种质资源家底,加强水产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利用。建立省级水产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和基因库,建立健全“科研单位+保护区+保种场+育种企业”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
提升水产供种能力。依托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重点建设8-10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提高水产养殖良种供应能力,建设30个水产种质资源保种场,完善原种、土著品种的保护利用体系。以大宗淡水养殖品种为重点,适当兼顾大鲵、小龙虾、泥鳅、鳟鲟鱼、秦岭细鳞鲑、多鳞白甲鱼、齐口裂腹鱼等品种,完善保种、育种、扩繁、防疫等基础设施条件。关中重点提升大宗淡水鱼品种繁育能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陕南以小龙虾、泥鳅为重点,兼顾大鲵、多鳞白甲鱼和齐口裂腹鱼等土著品种,提升特色品种供应和土著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陕北以河蟹为重点,支持良种引进、品种性能测试,建设良种培育、推广试验示范基地。
第四章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渔业产业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提升水产品加工流通
培育陕南冷水鱼、陕北河蟹等特色水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产业,建设完善西安市城郊商品鱼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区。聚焦主产区,引导加快塘口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建设,紧密联系服务一产。聚焦鳟鲟鱼、大鲵等重点品种,通过低温暂养、保鲜冷冻、清洗分割、分拣包装等加工处理,实现生产减损增效。聚焦市场消费群体年轻化,发展鲜活、冷冻、调理、预制、鱼糜、干制等产品生产,满足不同消费口味、品质、场景等多样化需求。加快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建设,提升塘口到城市流通组织化水平,降低流通成本,探索建立以西安为中心,贯通汉中连四川、贯通靖边连银川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冷水鱼产地仓储保鲜和集配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冷却、冷储、冷运、冷销的水产品全程冷链体系,提高产品上行能力。
第二节 发展休闲渔业
重点建设渭河两岸、城市郊区都市休闲渔业示范区,沿黄公路观光休闲渔业,连片稻渔综合种养乡村休闲渔业。依托池塘、河流、湖库、稻渔等资源,对传统渔业生产场所进行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发展观光渔业、休闲垂钓、科普教育、生态康养、渔事体验等产业,融合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开发渔业历史、渔具渔法、民间艺术、村落建筑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存利用,讲好长江、黄河故事,保护传承渔文化。
第三节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聚焦资源要素,延长产业链条,着力推动渔业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水产品加工能力和冷链物流体系、水产品销售体系建设,拓展渔业多种功能,推进渔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加快推进渔业科普基地建设,保护传承渔文化,丰富渔业产业形态。加快补强冷链物流体系短板,推进市场流通与加工储运有机衔接,建立完善水产品产地营销、线上营销,推进鱼超、鱼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支持智慧渔业、数字渔业发展,鼓励对接物联网,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渔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大渔业区域品牌、公共品牌创建力度,提升产品竞争力,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创建水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渔业示范区、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等,提升现代化水平,打造全产业链,创造更大增值增效增收空间。开展多种形式水产品宣传推荐活动,宣传普及水产品健康营养知识,促进水产品消费。
第五章 强化渔业改革创新 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第一节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资源养护、生态修复、水产育种、健康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节能环保、渔业装备升级、精准捕捞等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基础研究优势,激活龙头企业应用研究活力,提升实验站、试验基地试验示范能力水平,推进水产地方标准制定和应用,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
强化技术推广。加快完善全链条技术服务体系,全面增强服务支撑能力。发挥省、市、县三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在渔业公共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引导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渔业技术服务,加快推进建立“产学研推用”五位一体的技术创新、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产业服务机制。加大渔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高素质渔民、产业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的培育。持续推进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推广经费保障。
推进渔业信息化。持续瞄准渔业现代化目标,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渔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融合为主线,加快推进智慧渔业、数字渔业发展试点工作,提高渔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鼓励养殖企业进行物联网改造,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渔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渔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第二节 加强渔政执法
推动健全渔政执法体系。合理配置渔政执法力量,厘清行业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职能,理顺指导协调关系,打造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指挥顺畅、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渔政执法队伍。强化汉江、嘉陵江、丹江、黄河、渭河、洛河、无定河等水域禁渔禁捕队伍建设,已经设有渔政执法机构的,继续保持独立或相对独立设置,整合进入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推动在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上加挂渔政执法机构牌子。
提升渔政执法能力。加强渔政执法装备建设,加强渔政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培训,提升渔政执法人员政治素质、法律素养和专业技能,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不同层级、不同区域渔政执法机构间的执法协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部门间、区域间合作机制。
实施专项执法行动。聚焦长江禁捕、黄河禁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经营利用、安全生产、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等领域,持续开展“中国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使用电毒炸、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等严重违法行为,加强重大案件挂牌督办。
第六章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加强重要水域渔业资源养护
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夯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基础、管理基础、能力基础、社会基础,开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调查,科学评估长江禁捕效果,完善长江十年禁渔长效监管机制。加强禁捕执法监管能力建设,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开展打击非法捕捞、打击市场非法销售渔获物专项整治行动,提升行刑衔接效率,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犯罪行为。严格禁捕水域休闲垂钓管理,强化舆论宣传,形成并保持“水上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群众不吃”的良好氛围。
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黄河禁渔期制度,加强禁渔期渔政执法监管,完善重要水域渔业资源养护制度,开展黄河水生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大力发展节水渔业、生态渔业,努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探索绿色渔业技术模式。
第二节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
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调查监测,动态掌握水域环境状况。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提升保护区管护能力,有效保护重要水产种质资源及其栖息环境。健全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严格建设项目专题影响评价,监督落实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措施,促进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修复。积极妥善应对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维护渔业渔民合法权益。
强化增殖放流管理。建立增殖放流苗种供应企业数据库,加强土著品种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放流苗种供应能力。不断完善增殖放流管理制度,加强增殖放流监管,在开放水域规划建设一批适宜增殖放流的平台或站点,规范开展增殖放流,严禁放流外来物种,保保障水生态安全。完善增殖放流科技支撑体系,做好后期效果评估,确保增殖放流效果。
第三节 提升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水平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秦岭水生野生动物保护,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加强水生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建设管理。修订《陕西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强化宣贯落实,切实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建立健全水生野生动物有效保护和严格监管长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猎捕、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等行为。支持建设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站,开展形式多样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
第七章 强化渔业风险防控 促进渔业安全发展
第一节 保障水生生物安全
健全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严格水产苗种生产监管,全面实施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加强检疫能力建设和监督执法。开展国家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应急防控、风险评估和净化处理,建立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常态化监测预报预警机制,试点无规定疫病区和苗种场建设。开展水生动物疫病生态防控技术研发,支持水产疫苗研发和商品化应用。加强外来入侵水生生物防范和治理。
第二节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督管理,强化规范用药宣传培训,常态化开展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用、停用药物行为,严格管控上市水产品常规药物残留超标,实施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各级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提高抽检批次,增加检测指标,加大对药残不合格样品查处和行刑衔接,全面提升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第三节 加强渔业船舶管理
夯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与公安、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始终保持对涉渔“三无”船舶高压严打态势。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强化人防提升渔业船员安全生产意识和适任水平,夯实物防提升渔船装备、渔民技能、自救互救和风险保障能力,创新技防实施现代通导和安全救生设备升级改造。健全渔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逐级建立安全应急值守制度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渔业安全事故直报系统应用率。逐步完善渔业保险政策,推动“安责险”落地实施,开展水产养殖等保险,扩大渔业保险覆盖面。
第八章 强化发展指导 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职责清晰、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把规划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明确目标任务,细化政策措施,明确实施要求,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强化考核监督,把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落实。
第二节 健全法治保障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颁布实施后,推进《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修订工作。加快行业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的制修订,完善渔业行政执法相关规定,健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制度体系。深入开展渔业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充分营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 加大支持力度
围绕渔业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和短板,多方争取中央和地方建设资金支持。完善渔业发展政策,用好中央专项和省级渔业绿色发展资金,重点支持渔业绿色循环发展、渔业基础设施、渔业资源调查养护等方面。推广渔业小额贴息贷款,探索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大对渔业的信贷支持。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第四节 加强人才培育
引导和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优势领军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各相关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培养渔业管理和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实用型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渔业从业人员素质,鼓励渔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带头创办渔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基层渔业自我服务能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科技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多元化、复合型人才专家库,探索完善“互联网+人才托管”等多样化服务模式。
第五节 完善新型生产关系
鼓励按照市场化方式创新渔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培育壮大多元市场主体,促进现代渔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提高企业发展带动能力,大力培育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巩固提升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家庭养殖在渔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更好发挥服务分散养殖户、对接大市场的纽带作用,完善“公司+合作社+散户”的生产组织方式,构建渔业新型生产关系,促进渔业生产、流通和加工连为一体,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实现渔业生产要素投入的集约化、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提高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能力,提高生产力水平。
第六节 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规划解读和宣传,充分调动政府、市场主体、群众等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聚集社会各界智慧和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局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好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报道,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广度和深度,讲好渔业故事,积极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渔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