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海参产业将受哪些因素影响,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是每一位海参人和消费者都关心的。1月6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成为未来五年的全国渔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文综合各方面因素和信息,对2022年以后海参产业六大趋势做出预测,供参考。
趋势一:良种良法应用更加广泛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指出,“提升水产供种能力。以鱼、虾、蟹、贝、藻、参为重点,适当兼顾两栖爬行类等其他品种,完善保种、育种、扩繁、防疫等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种业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国家层面第一次把海参与传统“鱼虾贝藻”一起列为水产种苗繁育的重点。
随着新品种、新技术优势的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关注海参品种优势,尤其是2021年春天霞浦海参销售过程中安源1号多刺成品海参价格比普通海参品种高出10%以上。目前我国刺参国家级新品种有6个,2022年将有更多养殖户在采购苗种过程中选择安源1号、东科1号、水院1号等新品种。
在近年来生产实践中,育苗养殖业户不断创新,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模式,真正是“高手在民间”。如大连地区的外海网箱育成海参苗和越冬成品养殖模式、福建霞浦的鱼排吊笼养殖模式、锦州凌海的池塘小规格苗种(1000-10000头)管控养殖模式、河北大棚养成模式、大连围堰网箱和吊笼养殖、配合饲料+益生菌替代海带鱼粉等,这些新方法、新模式将逐步得到推广应用,从而推进海参产业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效益也将明显提升。
各地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也在积极总结、推广海参行业的良种、良法,为广大养殖业户创造更多更好的盈利机会。希望广大养殖业户关注、重视新品种、新方法、新模式,做到既要低头养殖,又要抬头看路。
趋势二:海参产量和价格稳中有升
2022年1月2日,霞浦县洋皇岛公司与野湾公司签订海参购销合同,预定“安源1号”多刺海参35万斤,预定规格1-10只/斤,预定价格72元,比去年同期预定价格高出2元。目前,霞浦海参基本收获完成,由于疫情影响,北方收购客户数量锐减,今年霞浦海参平均价格在70-72元之间,基本与去年持平,个别正宗“安源1号”产品卖出了80元的高价。5月开始,北方海参进入收获季节,2022年海参价格走势引起行业内广泛关注。
受温度、盐度等因素影响,每年全国海参收获时间差别较大。福建海参收获期最早,在3月中下旬到四月初,因此每年福建霞浦等地首先出价。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需关系和成本等,2022年国内成品海参价格稳中有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2022年海参产量基本稳定
根据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统计,2021年全国海参产量大约16万吨,其中山东6万吨,辽宁5万吨,福建3.5万吨,河北1.5万吨。预计2022年全国海参产量将维持在16万吨左右,其中山东5万吨,辽宁4.5万吨,福建4.5万吨,河北2万吨。其中山东、辽宁产量减少主要原因是池塘养殖以手捡苗为主,成品产量减少,而且近几年海参出礁晚,回礁早,采捕量减少,由于大连网箱将有50%以上清理,因此网箱越冬成品海参产量不会有大幅度增长。福建霞浦等地今年苗种采购量有所增加,苗种质量普遍提升,虽然前期长势很好,但春节过后持续降雨导致缩水严重,平均翻倍率仅为1.2倍,因此产量维持在4.5万吨。河北去年棚参采购量增加,2022年棚参产量有所提升。海洋牧场底播海参产量收获量一直没有显著增长。
2、苗种和人工成本增加
受大连疫情影响,今年福建采购大连地区海参苗价格平均为87元左右,比往年高10%,前期运费也大幅度上涨,一度达到每车4.5万元,比往年翻番,相当于每斤苗成本增加2元左右。受荣成海带遭灾损失80%影响,今年海带等饲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每吨干海带从去年的10000元涨到16000元。由于疫情等因素影响,无论福建吊笼还是大连网箱养殖工人工资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多方面成本增加将导致成品海参价格上涨。
3、国外海参仍难进入
去年以来,各地海关已查处10多起海参走私案件,其中大连一起案件总额上亿元,其中主要产品是国外进口的干海参。最近两年由于疫情影响,日本、韩国、俄罗斯、土耳其、加拿大、冰岛等国家海参难以进入,加上我国加大对走私水产品的打击力度,预计2022年国外海参仍难以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按照有关部门统计,正常年份每年干海参进口量3000吨,近100亿元,这个市场份额2022年仍将由国产海参填补。
四、海参消费地区更广泛
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团队发表海参硫酸化多糖对新冠病毒活性有抑制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后,海参被更多的消费者所认知,海参消费区域从北向南,从东向西不断拓展,目前上海、武汉、西安、成都、长沙等地海参消费均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辽宁、山东、福建等海参主产区政府和协会的大力宣传推广,海参知识更加普及,从事海参销售的队伍更加庞大,根据瓦房店海参协会统计,仅瓦房店地区从事海参销售的人员就达到2万人,加之直播带货等新销售模式助力,消费者购买海参更加方便。
趋势三:网箱养殖减少后影响深远
2021年12月,大连金普新区政府公众号连续发布多个通知,要求辖区内违法网箱养殖户自行清理金州湾、玉兔岛违法搭建网箱,否则政府将组织第三方公司予以强行清理。最新的消息是,允许越冬苗在6月之前销售完毕,不得再新增投苗和养殖,现有无证网箱坚决清理。
2019年以来,大连养殖户积极探索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外海网箱海参养殖新模式,在渤海湾外海架设4米*4米的网箱,每排次520口,每年4-5月将育苗室越冬和池塘养殖的20-50头海参苗投入网箱,利用网衣附着的藻类进行养殖。截止2021年底,大连、营口等地渤海湾已经架设网箱200多万口,年投入海参苗3000万斤左右,每年11月末可提供8-20头商品苗近4000万斤左右,被福建霞浦等地收购,已经成为全国海参协同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2021年11月,网箱主要区域大连金普新区下发文件,要求没有合法手续的网箱养殖业户自行清理违法搭建网箱。进入12月中旬,渤海湾网箱养殖区全面结冰,政府和养殖户都无法下海清理网箱。根据政府反馈意见,2022年春季冰面解冻后,将全面禁止各类养殖船只下海,同时将对陆地违章建筑物进行清理。也就意味着今年春季网箱将无法投入苗种,养殖业户只能自行清理网箱,另寻出路。
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大连地区今年将减少100多万口网箱,而目前手续齐全又适宜网箱养殖海域主要包括沙山旭笙(壹桥)约3.5万亩,可架设网箱网箱50万口,石城岛海域1万亩,可架设网箱15万口,城子坦围堰海域1万亩,可架设网箱15万口,总计可新增80万口左右。但由于大连疫情影响,新增网箱搭建工作进展缓慢,预计到5月中旬,新增可投苗网箱50万口左右。因此今年大连实际养殖网箱仅有150万口,比去年减少50万口左右。作为全国海参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网箱养殖量减少四分之一,将对整个产业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1、4-5月育苗室越冬苗和手捡苗销售受到影响
每年4-5月是网箱投苗期。2022年大连地区网箱养殖量至少减少50万口,预计4-5月育苗室和手捡苗采购量将减少近800万斤,按照每斤80元计算,产值减少近7亿元。希望有关育苗室和池塘早做准备。
2、年底池塘手捡苗销售量有所增加
按照每口35斤计算,大连减少50万口网箱将使网箱苗减产1800万斤左右,按照福建每年采购量5000万斤计算,今年年底北参南养苗种将主要从池塘手捡苗采购,预计年底手捡苗价格将有所提升。近日福建霞浦两大养殖企业已经向锦州凌海胜达等公司预订“安源1号”手捡苗300万斤。
3、大连网箱越冬成品将有所减少
这几年随着网箱养殖规模的扩大,网箱越冬成品海参产量逐步增加,网箱越冬成品刺形漂亮,出皮率高,成本较低,是加工冻煮料和即食海参的优质原料。随着大连地区网箱养殖数量的减少,适宜越冬区域更少,越冬成品海参的产量也将减少。
海参产业已经进入协同发展阶段,每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将对整个产业产生影响,网箱养殖作为产业链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大规模减少数量不仅对从业者产生重大损失,也将对整个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希望全行业养殖业户未雨绸缪,早做打算,及时了解和应对。
趋势四:冻煮原料逐步替代盐渍品
在海参加工环节长期以来一直以盐渍海参(又称拉缸盐、半干海参)为主要存储半成品原料。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探索将活海参加工成为冻煮料作为原料。
冻煮料是指活海参开膛后,经洗皮机清洗后,蒸煮一定时间,速冻后形成的海参半成品原料。根据大连海洋大学食品学院赵前程院长介绍,冻煮料从2015年就已经有企业开始加工了,至今已6年左右。由于近几年大连外海网箱成品海参产量较大,2021年开始冻煮料加工量逐渐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替代盐渍料成为半成品海参的主流。
2022年在福建霞浦海参加工中,一体化自动加工冻煮料设备已经开始应用,加工量很大。随着辽宁、山东等地鲜活海参大批量上市,冻煮料将逐渐成为半成品原料的主要形态。
冻煮料主要优势:
一、初加工过程简单。冻煮料比盐渍海参缺少了拌盐环节,相对加工过程更加简单,带有速冻机的冻煮料一体化加工设备使过程更简单、更标准。
二、深加工工艺简单。用冻煮料加工淡干、速发和即食海参都可以,比盐渍海参为原料少了脱盐工艺,因此过程更加便捷。
三、营养流失少。根据有关加工专家介绍,盐渍海参拌盐的过程对海参的营养会造成一些损失,冻煮料更好地保存了营养,但具体数据还有待于研究后提出。
四、加工成即食产品质量更好。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副会长单位山东珍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已加工冻煮原料多年,公司冻煮料已经替代盐渍海参成为主要半成品原料。冻煮料根据蒸煮时间,在加工成为即食海参过程中涨发率从2倍到4倍不等。由于无需脱盐,相对盐渍海参加工而成的即食海参,口感更筋道、糯口,而且表皮完整,肉刺漂亮。由冻煮料加工的高压、蒸食海参口感味道更为突出。
尽管冻煮料优势明显,但这些年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主要是冻煮料还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统一标准。冻煮料目前还是产业内部的一种新的加工形态,没有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关注,无论行业内还是各地方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包括工艺标准、理化指标、营养指标等,因此与盐渍海参(拉缸盐)一样,产品因原料大小、蒸煮时间等因素影响,差异很大,从2-3斤皮子到5斤皮子出一斤冻煮料不等,价格也有很大差异。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将与大连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及部分会员企业共同制定《海参冻煮原料加工工艺和产品标准》,用于指导海参冻煮料的生产。
2、存储时间短。由于冻煮料未经拌盐过程,因此储存时间没有盐渍海参长,根据目前了解的情况,品质好的冻煮料在库温-18℃-20℃可以存储半年,时间长了容易形成烂心。
进入3月下旬,福建霞浦海参即将进入收获旺季,随后大连外海网箱成品、各地池塘成品海参都将陆续进入采捕收获季节,冻煮料以其独特的优势将逐渐替代盐渍海参(拉缸盐)成为半成品海参的主流,并随着工艺的改进和提升,逐步解决储存时间短的问题,海参产品加工品质将逐步提升。
趋势五:质量安全管控更加严格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我国农产品消费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变。《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以下目标:1、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禁用药物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常规农药兽药残留得到有效管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分期分批淘汰现存10种高毒农药。2、监测监管能力提升。农药兽药残留风险监测参数达到260项,监测数量从现在的1.5批次/千人提高到2批次/千人。3、标准化生产水平提升。农药兽药残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总数达到1.5万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覆盖面稳步扩大。4、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数量从现在的5万个增至7万个。5、现代化监管手段创新提升。乡镇网格化管理框架形成,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基本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基本建立。
2021年11月,福建省海洋渔业局联合霞浦县政府对霞浦海参大规格苗种采购进行监管,不仅在霞浦当地设卡抽样检测,而且聘请专业检测机构在大连等苗种主产区现场取样送检,力争从源头把控质量安全。瓦房店政府和协会也组织辖区养殖户开展海参苗及成品检测。
大连、锦州、烟台等地也将在今年采捕季节开展苗种和产品产地检测,加大海参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上述情况显示,各地政府对海参产业质量安全问题达到前所未有的重视,2022年海参产业将面临质量安全严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育苗环节
苗种繁育是海参产业的源头,也是质量安全第一关,监管重点是投入品使用要符合国家水产明白纸要求,严禁使用违禁药品。育苗室尾水排放也将列入监管,不达标将面临处罚甚至关停。建议网箱和池塘采购苗种时主动送检,避免购买带药苗。
养殖环节
海参养殖方式多种多样,是质量安全的核心环节,将是监管的重点。主要监管内容为农药残是否超标问题,尤其是养殖环节除草、投饵、病害防治等环节投入品必须符合要求,产品需要检验合格,池塘尾水排放也将进入监管内容。霞浦仓单质押环节将实行检验合格入库放款。
加工环节
海参加工是进入市场的最后环节,市场监管部门将承担主要监管职责。干海参加工要严格按照国家强制标准执行,不得添加除盐以外任何添加物,否则将属于伪劣产品。即食海参应注重营养含量,含水量不能太高,发制过程不得添加。盐渍冻煮料加工要达到工艺要求,否则储存过程中将出现问题。加工环节的严格监管将逐步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让更多好海参脱颖而出。
海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各产地政府、科研机构、协会、从业者共同努力,需要全行业提高自律水平,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标准,海参虽营养,安全第一关!
趋势六:销售渠道决定产业发展
受疫情影响,北方收购海参的客户明显减少,今年的霞浦海参大多数由养殖户自行加工了,据估计自行加工量比去年翻了一倍,以至于最近霞浦海参加工厂24小时开工,四大仓仓储量爆满。霞浦海参产业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但目前主要销售渠道仍然依靠辽宁、山东客户收购为主,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库存增加,这就是渠道单一的结果。
养殖产业的高毛利、短平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养殖户甚至加工销售企业进入这一环节,导致目前我国海参产业基本处在棒槌式产业模式阶段,即苗种和销售产业规模小,养殖产业规模庞大。这种棒槌式模式是一个不健康、不可持续的模式,将会导致以下问题:
1、苗种质次价高。
2、养殖病害频发。
3、市场开拓不足。
4、库存积压严重。
健康、可持续的产业模式是哑铃式,即种苗和销售环节比较强大,养殖环节保持合理规模。关于种苗产业的情况已经在趋势一良种良法推广应用更广泛中已有说明,现在我们重点说说销售环节。未来海参销售主要有以下趋势:
1、全国三大市场融合发展。4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把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海参产业而言,现在烟台批发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将面临转变,未来将在金融产品支持下,逐步形成山东烟台、辽宁大连、福建霞浦全国三大市场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2、销售渠道更加多样。近年来,海参增强免疫力和对新冠病毒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功效逐渐为更多消费者接受,很多没有食用海参习惯的内陆消费者开始食用,上海、西安、武汉、长沙、重庆、成都等市场海参销售量均有所增长。未来实体店将焕发新活力,销售量也有提升。大连某品牌进入上海仅2年,由于营销手段对路,广告投入大,仅上海地区的实体店年销售额就突破2亿元。随着海参地域品牌的不断强化,未来以“大连海参”、“瓦房店海参”、“烟台海参”等为主的地域品牌专卖店将会逐渐在一线城市出现,这种有政府背书和协会监管的地域品牌店将更有信誉和市场影响力。与此同时,线上销售将有较大的增长。根据天猫和京东统计,海参在其平台销售逐年增长,伴随着直播的火爆,海参作为直播带货的高端产品也逐渐为消费者接受,最近几年出现的某品牌海参,因完善的团队运营模式和高投入,通过直播带货形式,月销售额已经突破2000万元。
3、海参品质提升,卖点以营养健康为主。全国海参总产量仅16万吨左右,16亿只,按照每人每年食用81只海参计算,仅够2000万人食用。海参自古以来就不是肉蛋奶一样的普通产品,因此一味追求价格低廉的结果是品质的不断下降,将会把海参产业引入歧途,损伤的不仅是消费者的信任和复购率,更会损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霞浦正宗“安源1号”海参原料成为抢手货说明,未来销售产品品质将逐步提升,随着消费者对海参的了解和理性消费,产地证明、检测报告中蛋白、多糖、皂苷等营养理化指标和药残合格情况将替代所谓“野生”、“8年参”成为销售的主要卖点。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销售渠道的完善和强大,目前行业内一味追求上游苗种育成和养殖的“短平快”思维和趋势是危险的,更是不正常的。虽然做销售很复杂、难度大、见效慢,但“渠道为王”,希望更多的优秀企业关注和深耕品牌和销售渠道,共同为海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