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查检验
与2019年相比,食品抽检数量增加3093批次,总体合格率下降0.9%,表明2020年食品抽检的问题发现能力提高了,对不合格产品的发现率有所增加。
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2020年全市食品抽检结果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
01按抽样环节分类
可分为生产、市场流通和餐饮消费三个环节,其中市场流通环节合格率为97.99%居最高,具体抽检结果如下图:
02按抽样品种分类
抽查范围覆盖36大类食品,其中冷冻饮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蜂产品、保健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其它食品、食用盐、水产品暂养用水等十类产品合格率为100%,具体抽检结果如下图:
03按行政区域分类
抽查范围覆盖全市7个市(区),其中鹤山市合格率最高为97.97%,具体抽检结果如下图:
不合格产品情况
在抽检的21911批次样品中,共发现不合格样品561批次,共计625个不合格项目。
按食品类别划分,不合格的项目数量如下图:
▲不合格产品的不合格项次对比
从上图可见,食用农产品、餐饮食品的不合格项次明显高于其他产品,合计362项,占总不合格项次的57.92%;紧跟其后的是糕点和粮食加工品两大类,但占比均不超过10%。
按不合格项目划分,抽查检验结果如下图:
▲不合格产品的不合格项分类统计
从上图可见,不合格项目占比超过10%的有:微生物污染(占27.36%)、质量指标(占19.84%),抗生素、兽药及禁用药品残留(占14.88%)、农药残留(占10.72%)。
不合格主要原因分析
01微生物污染情况
本年度抽检发现由微生物污染导致的不合格问题,全市各个环节的微生物不合格项次共有171项次,占比为27.36%,是占比最高的不合格原因。其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共有165项次不合格占比96.49%,是微生物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是在餐饮抽检中,微生物不合格的情况比较突出,其中生食水产品,如刺身类,该两个项目的不合格项次数达到115项,这与其制作过程多数为半开放环境,以及原料经过冷链运输、冷冻保存的环节过多有关,餐厅管理不严格,没有严格按照餐饮的卫生规范都是重要的原因。此外,还有16批次的熟肉制品超标,这些产品均来自烧腊加工作坊,卫生环境差点,成品以裸装出售,极容易被微生物污染。
02质量指标不合格情况
产品质量指标不合格的情况,大部分是由营养标签内容不真实引起的。自从2013年1月1日起,国家强制预包装食品必须标示营养标签,抽检发现共有97批次的产品不符合要求,占整体不合格批次(共625批)的15.52%,是不合格产品最多的单项。
所谓食品营养标签,就是在食品的外包装上标注营养成分并显示营养信息,以及适当的营养声称和健康声明,其内容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糖、膳食纤维)、钠等营养要素及其含量。证实这些成分含量声称与产品的真实情况是否一致,就是抽检的目的,由此可见,营养标签不是标签问题而是属于产品质量问题。不合格主要原因是企业在生产中调整过原料或配方,但没能及时修改包装上的营养标签;还有一些企业直接抄袭其他产品的营养成分表。
03抗生素、兽药及禁用药品残留
在本年度食用农产品的抽检中发现,抗生素、兽药及禁用药品残留不合格情况比较严重,占整体不合格批次中的14.88%,其中水产品中滥用抗生素类及其他禁用的药物非常普遍,不合格批次占比达10.72%,而禽蓄类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的情况占比为4.16%。
主要原因是在养殖、长途运输、暂养过程中,疾病是难以避免的棘手问题,也是影响养殖从业者经济回报的重要因素,药物被用作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主要有呋喃西林、硝基呋喃、呋喃唑酮、氯霉素、氟苯尼考、孔雀石绿、五氯酚酸钠以及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等。长期食用含有此类药品的产品会导致人体产生耐药性,造成自身疾病治疗上的困难。
04食用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情况
本年度食用农产品抽检中,蔬菜的农药残留不合格项次共有67项次占10.72%,涉及使用的农药种类多,用量大,主要有以下品种:阿维菌素、丙溴磷、啶虫脒、毒死蜱、氟虫腈、腐霉利、甲胺磷、甲基异柳磷、克百威、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灭蝇胺、噻虫嗪、水胺硫磷、氧乐果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抽检中发现30批次的豆芽使用了4-氯苯氧乙酸钠和6-苄基腺嘌呤(6-BA)的情况,占农产品不合格项次的16.67%,这两种物质为生长调节剂,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助生长,早在2015年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使用的。另外蛋类产品检出恩诺沙星和磺胺类药品、氟苯尼考残留等是近年来的新趋势,这个是禽类在养殖过程中被人为在饲料中添加进去的,然后通过生殖系统,最后进入蛋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