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方面分析,2019年我国食用菌总产量达3900万吨,是1978年产量5.8万吨的600多倍,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年增长率基本稳定在3.5%左右。从品种来看,有7个常见品种年产量超过百万吨,香菇、平菇、黑木耳位列前三,产量总和占全国50%以上,其后还有金针菇、双孢菇、毛木耳、杏鲍菇。从生产方式来看,袋栽是我国的主要栽培方式,其中散户居多,产量占全国70%以上;瓶栽方式均为工厂化生产,产量占比约为8.5%;此外还有床栽、畦栽、箱栽等。从菌种应用来看,国内生产者大多数使用的是固态菌种,适用的机械化生产装备已有规模化产业应用;液体菌种是未来发展方向,具有纯度高、活力强、繁殖快等明显优势,但对洁净环境有要求,散户难以达到技术要求,适用的接种装备还没有产业化应用。
一、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发展现状
国外食用菌产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国内已有适于规模化生产的机具装备。从实践经验来看,应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环境控制等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食用菌单产和生产效率,推动食用菌生产向周年化、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智能化发展。
1. 国外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发展早,机械化水平和产业现代化程度高
20世纪40年代末,国外就开始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目前主流的瓶栽机械化生产方式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模式,一般用于栽培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等木腐菌品种,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日本原有的散户为应对竞争压力并弥补自身经济能力短板,采取化零为整的策略,共同出资组建食用菌培养中心,共用机械化生产装备,形成统一制备培养料、装瓶、灭菌、菌种培养和接种培育,分散培养出菇,统一回收菌瓶和废料的产业模式,同样能够有效保障出菇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充分提高了产业现代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目前日本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占比达90%,韩国则达到95%以上。
2. 国内食用菌机械化生产方兴未艾,已突破规模化生产“无机可用”,产业模式还在摸索
国内瓶栽工厂化生产技术装备应用还处于发展初期,已投产的食用菌瓶栽生产线上,关键技术装备包括装瓶机、接种机、搔菌机、挖瓶机等,大多引进自日、韩。中国农机院承担的“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自动化技术与装备”和“食用菌培养基制备与自动填装装备技术研究”科研院所专项,研发了瓶栽食用菌液体菌种接种机和培养基料装瓶机,装备性能和自动化程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食用菌机械化生产主要采用适应散户袋栽生产的小型半机械化、半自动化装备,规模化生产装备已研制成功。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温室食用菌智能化精细生产关键装备研发”课题,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院主持,并与连云港国鑫公司和中国农科院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承担,该项目对袋栽基料装填、液体接种、发菌培养三个关键环节技术装备进行研究,填补了袋栽食用菌环境控制、培养料装填、液体菌自动接种三个环节机械化作业空白,有效提升我国袋栽食用菌生产自动化和环境控制技术水平。
二、袋栽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发展趋势
1. 生产方式机械化
食用菌袋栽生产一次性投资较低,符合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需求,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主流食用菌生产方式。适用于不同生产规模的食用菌袋栽生产机具以及配套装备,是当前及下一阶段的研发推广重点。
2. 技术装备标准化
我国食用菌产业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相关装备技术供给逐步增加,形成了市场竞争格局。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互不兼容,给开发配套设备、提高产业整体水平造成一定困难。加快制定出台行业或国家标准,有利于规范装备研发生产,促进技术、产业、应用协调发展。
3. 产业发展规模化
当前我国食用菌生产采用的“一家一户”模式,出菇品质和效率受人工影响较大。近年来,浙江、河北等地已开始借鉴国外经验,整合散户实现统一制作菌棒及接种、发菌,能够减少散户装备投资、节约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不断提高食用菌生产效率。未来机具装备更新换代,将进一步推动散户采用机械化生产模式,促进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来源:农业机械化管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