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虽然上世纪90年代有文献认为,由于过捕和生境破坏,湖中已无溯河洄游型刀鲚的分布;但2012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院重点实验室杨健研究员及其团队利用耳石微化学判别技术,确证了湖区星子县(现庐山市)水域洄游型刀鲚的存在(姜涛等,2013, 水产学报, doi: 10.3724/SP.J.1231.2013.38138),并于2014年成功在距长江口近千公里以庐山市麻头池到都昌县刘家山为中心的湖区发现了洄游型刀鲚的一个产卵场(Yang等,2015,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doi: 10.3389/conf.FMARS.2015.03.00040;Jiang等,2017,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doi: 10.1111/jai.13293),且发现该资源群刀鲚对“母湖”鄱阳湖产卵场有溯河回归(homing)繁殖的习性(Jiang等,2016, Estuaries and Coasts, doi: 10.1007/s12237-016-0107-z)。
在此基础上,杨健研究员团队在耳石微化学等技术的支撑下,于每年5月-10月以该产卵场为固定监测水域,对回此地繁殖刀鲚亲鱼的生态表型和组成进行了不间断地研究;特别是基于2014年至2020年7年间的调查数据,对长江禁渔(刀鲚禁渔自2019年开始,全面禁渔自2020年开始)前后自海溯河回“母湖”繁殖刀鲚的数量和动态进行了重点研究。研究发现,禁渔前(2014年-2018年)溯河洄游表型刀鲚渔获CPUE(Catch Per Unit Effort)仅为0.81±1.73 [×10-5,ind/(h·m)] (即1.13±2.42 ind/d),占总刀鲚渔获数量比仅1.42±2.41%;而禁渔后(2019 - 2020年)该表型刀鲚CPUE高至66.14±69.74 [×10-5,ind/(h·m)] (即92.60±97.64 ind/d),较禁渔前增长约82倍;数量占比急增至60.56±40.87%,较前者增长约43倍(2020年更达92.03%)。研究结果表明,受益于长江禁渔国策的“护航”,大量溯河洄游生态表型刀鲚能够顺利自海返回千里之外的“母湖”繁殖,鄱阳湖洄游型刀鲚数量恢复的效果已经凸显,保持鄱阳湖通江生境对刀鲚的回归至关重要。
近期,上述成果论文已被核心期刊《渔业科学进展》正式录用(http://journal.yykxjz.cn/yykxjz/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2&file_no=202101190000001&journal_id=yykxjz)。姜涛博士为第一作者、杨健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先后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31372533),农业部948计划(2014-S6),农业农村部农业财政长江专项 (CJDC-2017-22)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016PT01; 2017JBFR02;2018GH14)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