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英文名Turbot,俗称欧洲比目鱼,在中国被称为“多宝鱼”。1992年雷霁霖院士首次从英国将这一优良品种引入我国,并带领课题组通过驯养、亲鱼培育、生殖调控、产卵育苗等一系列试验,于1999年突破生产性育苗关键技术。从1999年下半年起,山东省莱州市的养殖从业人员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利用深井海水调温进行大菱鲆工厂化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果。雷霁霖院士借鉴种植业温室大棚的模式,创立了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工厂化养殖新模式。随后,在育苗技术的突破、养殖模式的创新、品种优良的品质及良好的营利性等因素共同推动下,大菱鲆养殖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渤海湾地区得到了推广,并在一定程度上向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延伸,迅速成为了我国鲆鲽类的第一大养殖品种,同时也推动了整个鲆鲽类产业的发展。目前,大菱鲆养殖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海水鱼养殖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快速发展不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促进了沿海渔民收入的提高,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养殖情况
1、规模布局
(1)养殖模式及其区域分布
根据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2019年调查数据,大菱鲆养殖模式主要为工厂化流水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其中工厂化流水养殖占较大比重。养殖产区自北向南主要分布在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和江苏,有观测值的具体地区为辽宁省的葫芦岛龙港区、绥中县、兴城市、盖州市、大连甘井子区、大连旅顺口区、瓦房店市,天津的汉沽区,河北省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昌黎县、乐亭县,山东省的莱州市、昌邑市、龙口市、蓬莱市、招远市、乳山市、烟台市福山区、海阳市、莱阳市、威海市文登区、日照市岚山区及开发区等。截至2019年底,体系示范区内大菱鲆养殖面积总共606.52万立方米,其中工厂化流水养殖面积达599.37万立方米,占总养殖面积98.82%,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面积为7.15万立方米。
在整个示范区中,养殖面积占比具有绝对优势的辽宁省和山东省分别占据大菱鲆养殖总面积的46.88%和45.10%。辽宁的大菱鲆养殖主要集中在兴城市(养殖面积为200万立方米)和绥中县(养殖面积为70万立方米),兴城市的养殖面积占整个辽宁示范区的70.34%;山东的大菱鲆养殖面积在沿海的几个主要养殖区县均有分布,其中莱州市占比最大,达到152万立方米,占整个山东示范区的56.12%。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河北和山东均有一定数量,但在全部示范区的总养殖面积中仅占到1.18%。
由于市场销售、地区建设和综合治理等原因,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大菱鲆养殖面积大幅度减少。2019年1月初,在山东龙口、海阳、莱州等主养殖区,由于环保、城市建设等因素影响,大菱鲆养殖大棚相继拆除,养殖面积明显降低。2019年第3季度全部示范区养殖面积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7.72%。事实上,降幅最为明显的是2018年底至2019年初,但由于对市场前景看好,在2019年中期又出现养殖面积的回升。
(2)大菱鲆产量
截至2019年底,体系示范区的大菱鲆产量总计62952.56吨,其中,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全年产量为62411.49吨,占总产量的99.14%,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产量为541.07吨,占总产量的0.86%;产量最高的辽宁省大菱鲆年产量占总产量的67.13%,其次为山东省,占总产量的26.42%。
(3)体系示范区大菱鲆销量变动情况
体系示范区中2019年全年大菱鲆总销量为55756.79吨。其中辽宁省的大菱鲆销量最高,占示范区全部大菱鲆销量的67.31%;山东省的大菱鲆销量占比为25.90%。河北和山东省均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该养殖模式下大菱鲆销量总共为421.96吨,占全年总销量的0.76%。
从不同养殖模式各季度销量来看,采用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的大菱鲆销量呈现总体上升态势,自2018年至2019年底,销量水平在2018年第3季度有一定的降低,进入2019年又逐步回升,2019年第4季度达到15541.29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由于所占比例很少,相对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显得不太明显,但其销量波动同样在2018年后两个季度销量较低,进入2019年后有显著回升,第3、4季度又有所回落。
(4)大菱鲆育苗情况
根据对体系示范区的跟踪调查,大菱鲆育苗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和天津,全部为工厂化育苗。2019年度山东体系示范区鱼苗生产面积为158400平方米,全年产量20070.94万尾,全年销量18278.94万尾,年末存量6600万尾;天津体系示范区2019年度的鱼苗生产面积为6300平方米,全年产销量1050万尾,年末无存量。
2、产业效益
(1)大菱鲆养殖经济效益
根据调研数据,综合工厂化流水与循环水养殖两种模式,2019年大菱鲆养殖的单位总成本为38.81元/公斤,可变成本为26.73元/公斤,占总成本的68.88%;单位固定成本为12.08元/公斤,占总成本的31.12%。可变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饲料支出为16.82元/公斤,占总成本的43.35%,其次为电费支出6.65元/公斤,占总成本的17.14%,苗种支出为2.26元/公斤,占总成本的5.83%。固定成本中较大比例的为固定资产折旧、固定员工工资和土地租金,分别为6.61元/公斤、2.61元/公斤、2.04元/公斤,分别占总成本的17.03%、6.74%和5.25%。详见表1-3。
不同养殖模式的成本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的单位总成本较低,为37.86元/公斤,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成本为46.32元/公斤。可变成本中两种养殖模式均是饲料支出最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电费支出明显较高(见表1-4)。
根据表1-5显示,综合工厂流水养殖与循环水养殖,2019年度成品鱼的平均销售价格为49.43元/公斤,净利润为10.63元/公斤,成本利润率为27.39%,销售利润率为21.50%,边际贡献率为45.93%。
根据表1-6可知,大菱鲆的工厂化流水养殖净利润为11.42元/公斤,成本利润率为30.16%,销售利润率为23.17%,边际贡献率为48.64%。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企业的养殖净利润为4.32元/公斤,成本利润率为9.33%,销售利润率为8.53%,边际贡献率为24.86%。工厂化流水的养殖净利润明显高于工厂化循环水,这主要和循环水养殖模式需要较高的前期固定资产投入,且其电力资源消耗等成本较高有关。这也是导致循环水养殖难以推广的主要因素。
(2)不确定分析
盈亏平衡作业率反映的是生产周期内产业的盈亏平衡产量与实际销售产量的比率,该比率越低对养殖个体越有利。综合工厂化流水与循环水养殖模式,2019年大菱鲆养殖的盈亏平衡作业率为53.19%(表1-7)。
分不同模式来看,工厂化流水和循环水的盈亏平衡作业率分别为52.36%和65.69%,工厂化循环水的盈亏平衡作业率较高,同时其安全边际率较低,因此工厂化循环水的风险相对较高(表1-8)。
表1-9为大菱鲆的敏感性分析,表明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净利润的敏感系数以及以10%影响程度为例的具体变化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饲料支出的敏感系数为-1.583,表明饲料支出每上涨1个百分点,养殖者的利润分别下降1.583个百分点。在各因素敏感系数中饲料的绝对值最大,说明在保持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饲料支出的变动引起净利润的变动程度是最大的;其次是电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
表1-10为不同养殖模式的敏感性分析。在影响程度方面,在工厂化流水、工厂化循环水两种模式中都是饲料支出的敏感系数最低,工厂化循环水的饲料支出敏感系数相对较低,同时较为明显的是,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中电费支出的敏感系数达到-3.416,说明工厂化循环水的电费支出敏感性较高。
(3)大菱鲆养殖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下海水是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的主要水源。该模式水资源消耗大。山东、辽宁两省环渤海区域是大菱鲆主产区,大菱鲆流水养殖水资源消耗分别为30立方米/千克和17立方米/千克,2018年大菱鲆流水养殖两省用水量达8.29×108立方米。相比较而言,较为节水的循环水养殖模式每千克大菱鲆用水量仅0.6立方米,如果全部采用循环水养殖,用水总量2.52×107立方米,相同产量水资源耗用前者是后者33倍。
基于国家海水鱼产业体系的大菱鲆调研数据,采用SBM模型和CCR模型分别测算中国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研究发现,大菱鲆环境效率为0.627,显著低于经济效率0.827,且环境效率的波动性更强。大菱鲆养殖效率主要受养殖规模、养殖周期、饵料系数和技术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对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对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分析,由于绝大多数养殖户的环境效率低于0.80,需要对养殖技术进行重大改进,才能提高环境效率。同时发现,对于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经济效率高的农户,其养殖的环境效率也高;另外,分析表明大菱鲆养殖环境效率的波动性较高,一些养殖户很难控制养殖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环境效率的前沿面。在反映生产特征的变量中,养殖规模、养殖周期和配合饲料价格在模型中均显著,意味着养殖规模扩大能显著提高养殖的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且对环境效率的提升是经济效率的2倍。这说明,我国大菱鲆养殖若实现集中经营,扩大养殖规模,则可通过提高规模效益来改善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分析还发现养殖周期、饵料系数降低了养殖的环境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大菱鲆目前常见的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不可否认,养殖模式对养殖户来说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并且解决了大量的沿海群众就业和生计问题,也带来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正视现有不足,研究解决办法。绿色发展是包括水产养殖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关注的趋势,经过这些年的生态养殖观念传输和相关技术设备的研制改进,养殖户和消费者对环境和生态问题越来越关注,大菱鲆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得以改善。
(二)大菱鲆加工及贸易情况
1、大菱鲆加工情况
大菱鲆在国内市场流通与消费的主要形式是鲜活鱼,粗加工的冷冻品种类极少,市场流通比例极低。随着经济水平与消费水平的提升及人口结构的变动,大菱鲆的消费方式正由酒店消费逐渐转向家庭消费,产品形式由传统消费的0.5-0.75kg/尾活鱼向活鱼与加工品(分割、冷冻)并存的形式转变。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大菱鲆加工品的流通与消费。目前,大菱鲆加工仍以粗加工为主,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加工品是“三去”冻条鱼,以品牌为主导的“三去”冻大菱鲆礼盒在京东生鲜和天猫旗舰店均有销售,但受原料价格、消费理念、包装形式的影响,尚未形成大规模生产。第二种加工形式为鱼片或鱼块,通常以鲜活方式在酒店分割销售,满足红烧、熏制、香煎、烧烤、火锅等多样化烹饪的需求。
大菱鲆的高值化利用程度很低。以加工鱼肉剩下的鱼皮、鱼鳍、鱼骨提取有效物质,方便食品加工及功能食品加工等较少。大菱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需加大其高值化利用硫酸软骨素和胶原蛋白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其经济价值,以延伸大菱鲆产业链。
2、全球大菱鲆产品贸易
(1)总体规模
近五年全球大菱鲆进出口贸易规模相对稳定。每年进出口贸易总量2.9-3.4万吨,总额2.35-2.98亿美元。其中2018年全球大菱鲆贸易额达2.90亿美元,同比2017年增长11.66%。大菱鲆进出口贸易集中在欧洲,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全球前三位分别是西班牙、荷兰和葡萄牙,中国参与度较低。大菱鲆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形式为“冰鲜大菱鲆”,占87.8%;其次是“冷冻大菱鲆”,占11.9%;鱼片占0.3%。
(2)进口贸易
2018年,全球大菱鲆进口额1.25亿美元,同比增长9.9%,其中“冰鲜大菱鲆”占95%。大菱鲆的传统消费区域为欧洲。该区域不出售鲜活大菱鲆,而是要经过专业宰杀加工后按不同规格出售冰鲜品。此类加工产品可以以任何形式销售,没有最小规格、最低价格限制,规格越大、背部颜色越深的大菱鲆价格越高。进口前五位国家分别是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葡萄牙和德国,进口额分别占30.5%、18.2%、10.8%、7.6%和6.5%。2018年,大菱鲆进口均价11.3美元/kg,同比涨幅16.6%。
(3)出口贸易
2018年,全球大菱鲆出口额1.64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冰鲜大菱鲆”占81.8%。全球大菱鲆主要供应地区为欧洲国家,出口前五位国家分别是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加拿大和法国,出口额分别占32.8%、17%、15.8%、12.9%和4.5%。2018年,大菱鲆出口价格上涨11.7%,其中“冰鲜大菱鲆”出口均价由2017年的10.3美元/kg涨至11.7美元/kg,“冻大菱鲆”出口均价由4.1美元/kg涨至4.4美元/kg。
3、我国大菱鲆进出口情况
(1)进出口总体规模
我国大菱鲆对外贸易活跃度低,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仅少量冻大菱鲆出口至中国台湾省和马来西亚,基本呈现顺差。2018年,我国大菱鲆进出口贸易总额106.6万美元,顺差106.5万美元;其中出口量73.6吨,出口额106.6万美元;进口量0.4吨,进口额0.08万美元。大菱鲆并非我国鲆鲽类对外贸易的优势品种,占鲆鲽类的份额仅占0.09%。
(2)进口贸易
我国大菱鲆自2012年开始有少量进口,进口量少且年度变化较大,甚至个别年份如2016年和2017年是零进口。2012年至2018年期间,年均进口量10.2吨,年均进口额7.56万美元,进口来源地不固定,主要来自荷兰、中国台湾省和美国,还有毛里塔尼亚、马达加斯加、俄罗斯和中国香港等。
我国进口大菱鲆产品形式单一,为“冻大菱鲆”。每年的进口省份不固定,福建、辽宁、山东、浙江和天津均有进口记录。
(3)出口贸易
我国大菱鲆自2013年开始出口,出口贸易高于进口,但年度波动较大。2014年出口量达高峰322.7吨和376.5万美元,2015年达低谷(8.4吨),近六年年均出口量约92吨,年均出口额约92万美元。
我国出口大菱鲆产品形式单一,为“冻大菱鲆”,皆以一般贸易形式出口。出口市场单一且变动大,2016年之前以马来西亚和俄罗斯为主,近两年转向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省。辽宁和福建是我国大菱鲆出口的两大重要省份,2018年福建出口占95%,辽宁占5%。
(三)市场及消费情况
1、价格变动情况
从2018年至2019年底,大菱鲆在主要示范区的各季度销售价格表现总体为升高态势。从图1-2可以看出,在2018年第2季度至2018年年底的时间内,大菱鲆价格变化不大,其中1公斤以上的大菱鲆价格基本在42-44元/公斤,进入2019年度,大菱鲆价格开始升高,在第2季度达到高峰。这一变动以山东莱州地区表现最为明显,昌邑市、乳山市、龙口市和莱州市的大菱鲆(1公斤以上)价格可达到62-66元/公斤。
从长期看,大菱鲆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图1-3)。以葫芦岛大菱鲆(0.65公斤以上的超标鱼)为例,其出池价格2012年最高时达到87元/公斤;2016年曾跌到24元/公斤。这种波动除受负面报道冲击等因素影响外,总体上还决定于供求关系;随着产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协调发展程度的提高,2017和2018年该出池价格有所回升,2018年总体稳定在45-56元/公斤左右,2019年进一步回升,大致在50-68元/公斤。
2、市场消费意愿及趋势分析
在整个鲆鲽类产品中,大菱鲆在全国范围的市场认可度和接受程度相对较高,消费的主要地区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和辽宁、山东、吉林、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21世纪初,该品种消费表现出典型的产销分离的特征,即主产区在黄渤海沿岸区域,但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消费。2010年之后,由于其肉质鲜美、烹调口味较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以及产品价格逐步走低而日益成为餐厅水产品消费的重要菜品,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得到了消费者的接受,在成都、郑州乃至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也得到逐步推广,产地消费也逐步兴起。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内地市场包括二三线城市的消费也在逐步增加。
总体而言,大菱鲆在我国市场上的渗透率在不断提高。表现为:一是在终端市场上从餐厅消费的高档海水产品转变为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家庭消费产品。事实上,除餐厅消费外,2010年左右,在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产品零售市场中就开始有大菱鲆销售,家庭消费逐步发展;二是销售渠道也逐渐增加,从传统的餐厅酒店、农(水)产品贸易市场到超市大卖场以及近年来的电商平台。就其网络销售而言,最早只有少数顶端企业涉足,至2019年底,已经可以在京东商城、淘宝网、天猫、叮咚买菜等网络渠道购买到大菱鲆,网购量和关注度都在逐步提升。
2
市场消费意愿及趋势分析
在整个鲆鲽类产品中,大菱鲆在全国范围的市场认可度和接受程度相对较高,消费的主要地区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和辽宁、山东、吉林、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21世纪初,该品种消费表现出典型的产销分离的特征,即主产区在黄渤海沿岸区域,但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消费。2010年之后,由于其肉质鲜美、烹调口味较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以及产品价格逐步走低而日益成为餐厅水产品消费的重要菜品,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得到了消费者的接受,在成都、郑州乃至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也得到逐步推广,产地消费也逐步兴起。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内地市场包括二三线城市的消费也在逐步增加。
总体而言,大菱鲆在我国市场上的渗透率在不断提高。表现为:一是在终端市场上从餐厅消费的高档海水产品转变为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家庭消费产品。事实上,除餐厅消费外,2010年左右,在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农产品零售市场中就开始有大菱鲆销售,家庭消费逐步发展;二是销售渠道也逐渐增加,从传统的餐厅酒店、农(水)产品贸易市场到超市大卖场以及近年来的电商平台。就其网络销售而言,最早只有少数顶端企业涉足,至2019年底,已经可以在京东商城、淘宝网、天猫、叮咚买菜等网络渠道购买到大菱鲆,网购量和关注度都在逐步提升。
(1)消费偏好
通过对我国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代表性城市广州、郑州和成都的消费者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824份。其中,有77.91%的被调查者知道大菱鲆(或多宝鱼),61.29%的被调查者购买或吃过大菱鲆,在购买者中50.5%的消费者认为价格比较合适,21.98%的消费者认为偏高,1.39%的消费者认为价格偏低。
根据调查结果,我国大菱鲆产品消费凸显出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消费者对大菱鲆的总体认可度较高。
在消费过大菱鲆的消费者中,有71.28%的消费者在“我喜欢大菱鲆的味道”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65.74%的消费者认为“大菱鲆容易烹饪”;同样的选项,认为大菱鲆是安全食品的消费者占49.71%,54%的消费者认为“很容易购买到大菱鲆产品”,如果加上选择为“一般”的消费者比例,上述几个问题的答案将都达到80%以上。相对而言,在烹饪方法和价格合理性方面消费者的认可比例稍低,这与上市规格与家庭消费的匹配度等有关。现在大菱鲆的上市体积一般在0.5kg/尾及以上者,常见的烹饪方式往往是整条清蒸,一般不做分割,因此对烹饪容器的容量有要求,这也会导致消费者觉得烹调方式单一;在价格方面,传统的淡水鱼消费者可能觉得大菱鲆的价格不太具备优势。
第二,大菱鲆消费以鲜活消费为主。
目前大菱鲆的加工消费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发,流通、消费都以鲜活鱼为主。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对所有鱼类产品抽样调查结果,在回答“您经常消费哪一类型的鱼”这一问题时,活鱼比例最高,选择经常购买活鱼的人数占68.32%,这说明消费者大多比较注重水产品的新鲜度。经常购买“腌制鱼”的消费者最少。值得注意的是,经常购买“冰鲜”形式的消费者比例已经占27.68%,意味着有不少消费者已经开始接受这一形式的鱼产品。总体看,我国鱼类产品加工消费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第三,在消费场所的选择方面,居家消费增长较快。
2010年,本产业体系调查表明,居家消费非常少,且主要在超大城市核心区域。然而2019年的调查表明(见图1-6),选择“经常”和“通常”在家消费大菱鲆的消费者已经有一定的比例,其中较多的消费者选择菜市场购买回家烹饪,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0.79%,其次为在水产品市场购买和超市购买。当然,与10年前一样,高档酒店和中小餐馆仍然是消费大菱鲆的主要场所,但居家消费比重的上升趋势非常强劲,值得业者关注。随着生鲜电商和冷链物流的发展,相信居家消费比重仍会进一步提升。
第四,消费者对于大菱鲆的产品安全、营养和鲜活性关注度高。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很多消费者不但关心产品质量,也对产品的生产过程有一定的关注。在调查中,对于养殖过程的信息,被调查人员表示“重要”和“非常重要”的比例均在80%以上,甚至对“养殖水质清澈”和“养殖过程不用药”两个方面的上述选择人数比例达到了90%以上。
在支付意愿方面,从图1-8中可以看出,在17个涉及到的产品特性中,价格排在第12位,说明价格已经不是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消费者优先考虑的是:产品的外观和新鲜度、产品的安全性、口感味道和营养价值,这说明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已经从数量转为质量上的需求。由于水产品质量的差异性很难从表面判断,而且很多鲜活产品在品牌、包装和广告方面投入很少,消费者只能依赖于传统认知(如整个品类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外观新鲜度、产地等要素)。
在影响消费者支付更高价格的产品属性统计中,根据消费者选择比例的排序结果,口感好的产品、绿色产品、国际质量安全认证产品和有机产品排在前四位,有86.16%的消费者愿意为口感好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85.32%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在无法判定鱼类等水产品的质量时,可能更多的依靠一些官方或相对公认的证明,如各种国内外质量认证,知名产地(往往也拥有地理标志)、知名品牌等。
由于消费者对于知名品牌的信任,受访者中尽管只有19.3%的人知道“兴城多宝鱼”的品牌,但仍有39.2%受访者选择了今后“愿意购买兴城多宝鱼”,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表示愿意付出一定的溢价来购买知名品牌的大菱鲆产品(表1-11)。
第五,内陆区域知晓度明显低于沿海大城市。
在调研的三个城市中,广州既是超大城市又是沿海城市,也是多年来大菱鲆产品的主要消费和集散地,在受访者中对大菱鲆的知晓比例达到90.71%,而成都和郑州的受访者知道大菱鲆的比例分别为70.39%和60.58%。
(2)消费趋势 :安全、绿色、新鲜、美味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加之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愈发重视。根据对消费者的调查可以发现,消费者对水产品安全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产品的绿色环保程度将会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绿色生产与消费的理念的不断宣贯,对绿色环保型的产品消费会逐步增加。调查结果还表明,家庭收入越高,消费者对于安全水产品的支付意愿也在提高;家里如果有未成年小孩,消费者就越重视食品的安全性;消费者的年龄越大,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越为关注。总之,消费者不仅关注消费环节的安全性,同时也关注生产环节的安全性。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广大居民对生活质量提升的热切追求,对产品安全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
另外,消费者非常注重水产品的口感,对高品质的鱼产品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者最为关注的属性中除了绿色安全,还有新鲜度、味道口感、营养价值等,价格已经退居次要。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从食品中获得营养、健康和享受,愿意在原有价格上,为高品质的水产品付出额外价格。水产品供给方在提供产品时应当考虑到消费者的主要关注点,提供满足消费需求的商品。
二、技术研发进展
(一)年度技术进展
1、大菱鲆弧菌病疫苗获新兽药审批,产业化应用不断推进
在成功研制出大菱鲆爱德华氏菌腹水病疫苗并获批国家I类新兽药注册证的基础上,2019年,大菱鲆弧菌病基因工程活疫苗(MVAV6203株)新兽药注册申报通过农业农村部复核检验,获批国家I类新兽药证书;起草制订了《鲆鲽弧菌病和腹水病疫苗联合生产免疫接种操作规程(草案)》并在辽宁、山东、河北、天津等大菱鲆主产区实施了30万尾份大菱鲆弧菌病疫苗和腹水病疫苗生产应用及5万尾份联合接种示范,有效降低了抗生素等化学药物使用量,目标病害发生率降低40%以上。
2、大菱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再上台阶
集成开发了工厂化循环水SCADA物联网云平台系统,实现了溶解氧、pH、ORP、温度等关键水质指标在线监测和溶解氧自动调控,氧气的使用量较物联网系统应用前节约了15%以上,初步实现了海水鱼养殖车间的数字化管理;开展了铁锰离子对生物滤器挂膜和运行效率影响研究,明确了低促高抑的环境效应和临界值,并从生物膜化学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解析了效应机理。针对养殖水体营养盐去除效率低,氮物质净化不彻底问题,采用共混改性法制作一种PVA-PVP共混填料,氨氮和硝氮的平均去除率与常规聚乙烯填料相比提高了40.6%和53.5%,填料表面功能性细菌比例显著提高;研发建立了一套养殖尾水处理工艺技术,SS处理效率40-60%、TAN去除率71%、COD去除率40%、BOD5去除率45%-65%。
3、构建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体系,推动大菱鲆养殖提质增效
完成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大菱鲆样品中蛋白质、镁离子等主要基质干扰组分的识别、判断,并探索了基质干扰源Mg2+的干扰机理,集成形成一套现场快速检测装置,该快速检测技术不需要任何仪器设备,可以在15分钟内完成对药物的检测,具备在体系各试验站、养殖基地的推广应用条件;建立大菱鲆二维码溯源体系,实现了“一鱼一码一标”,打通养殖、流通、消费各环节,实现了从渔场到餐桌,一扫即现,全程了然;在兴城、葫芦岛等地集成应用相关技术打造大菱鲆品牌产品,真正实现了大菱鲆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针对牙鲆,大菱鲆,半滑舌鳎等鲆鲽类,全面开展营养特征及分布特点的分析测定,比较常见鲆鲽类的营养、风味等质量指标,研究如何有效鉴别产品来源、物种真实性、品质与产地或养殖模式的相关性,建立鲆鲽类营养特征的基础数据库。
(二)主要推荐模式
1、大菱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围绕大菱鲆养殖产业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两大产业需求,建立以循环水系统为硬件基础,以“三段精养法”为主要管理策略的工厂化循环水健康养殖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ZL 201711454033.3)。“三段精养法”优化整合了优质苗种筛选、专用配合饲料、精准投喂、特定病原快速监测以及生产管理策略等核心工艺技术,实现饲料系数低于0.9,N、P和COD排放量下降40%,养殖成本降低20%。明确了体重在180g-550g的大菱鲆应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胁迫的生理生态学响应特征,分析了拥挤胁迫对RAS中大菱鲆生长和福利影响,明确了体重550g左右的大菱鲆在循环水系统中无福利胁迫养殖密度为50kg/平方米,为后续循环水系统大菱鲆精准化养殖提供了基础数据。
2、大菱鲆“陆海接力”“南北接力”养殖模式
大菱鲆“陆海接力”养殖是指将陆基工厂化车间培育的苗种在自然海区水温适宜时转移到北方或南方海上网箱养殖的一种节能高效养殖模式。其中,转移到南方网箱养殖的又称为“南北接力”。该模式集成了海水工厂化和网箱养殖的各自优势,具有养殖周期短、养殖成本低、鱼类品质优等特点。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网箱养殖海区条件与水温:宜选择风浪较小、周边无污染源和大量淡水注入、不受赤潮和绿潮影响的海域,水深10m以上,采用浮式网箱养殖时,海区流速宜小于0.5m/s。海区水温依据养殖对象适宜生长的水温确定,一般大菱鲆10℃-21℃,褐牙鲆12℃~26℃。
(2)养殖网箱:网箱宜采用HDPE方形、圆形或钢结构方形框架的抗风浪网箱,网衣水下深度2.5-5m。针对大菱鲆的栖底习性,需在箱体底部设置具有一定刚性的底框架,并用绳索撑平,同时在网底敷设纤细小网目无结网衣,以为大菱鲆提供较为稳定的栖息平台。风浪、流速较大的海区不易采用浮式网箱,此时可选用沉箱或升降式网箱。
(3)苗种规格与放养密度:投放到海上网箱养殖的大菱鲆鱼苗规格以50g以上为宜,规格较小的鱼苗抗逆性差,成活率低。放养密度一般为20尾/平方米-30尾/平方米。
(4)鱼苗转运:短途转运可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长途转运宜采用活鱼车、船在低温、充氧条件下运输。长途转运鱼苗抵达目的地后,需用自然海水缓慢升温,接近自然水温1-2℃时卸鱼,按75kg/平方米用活水船运至网箱。
三、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面的问题
第一,养殖技术仍需进一步提升。近一年内大菱鲆的养殖面积和产量有一定程度的缩减。土地及海水资源等约束越来越紧的大趋势下,靠扩展养殖面积来提升产量,从而来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已显然不现实。大部分养殖生产者与目前技术前沿还有较大差距,通过提升技术而增加产出还有很大空间。部分养殖者的产品成活率、固定资产利用率还有待提高,饲料投入中鲜杂饵料占比还比较高。
第二,稳定价格难度还较大,品牌效应还不明显。2019年大菱鲆的总体售价有所提升,但长期看价格波动幅度很大。优质优价尚未能够得到很好体现。要实现整个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价格调控与品牌建设方面还需要下大力气。
第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占比低。大菱鲆养殖模式主要为工厂化流水养殖,此模式对地下海水的需求量较高,深井海水不能得到循环利用,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疫苗等病害防控新技术推广率还比较低。2019年已将30万尾份大菱鲆弧菌病疫苗和腹水病疫苗在生产中加以应用并进行了5万尾份联合接种示范,但与苗种投入量相比,显然占比极低。
2、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菱鲆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产品主要为鲜活品,加工消费非常滞后。这种消费方式对物流要求较高,不适于小规模家庭消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品市场的拓展。随着线上电商与冷链物流的发展,出现了“三去”冻整条鱼的粗加工品的产品形态,但占比很小。
3、市场方面的问题
(1)国内市场需要进一步开发。大菱鲆的市场认知度近年来在缓慢增加,但接受度和忠诚度还较低。此外,广大的内地市场尚需开发。
(2)国际市场参与度低。2017年全球大菱鲆产量6.39万吨。其中我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占71%。但我国养殖的大菱鲆仅0.09%参与国际贸易。这不利于大菱鲆价格稳定,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欧洲主产区,其大菱鲆80%参与国际贸易,市场多样化且结构稳定,保证了大菱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对策建议
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多方协同,提高养殖成活率
建议从育苗抓起,加强对苗种生产者的资质规范管理,并强化苗种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大对优质苗种的推介力度。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大疫苗研发与推广力度,满足生产者的病害防控需求。
2、多管齐下,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一是加大优质国产全价配方饲料研发与推广力度,尽早禁绝冰鲜饵料投喂。二是加强茬口管理、品种搭配,完善合作社(协会)内部合作机制,优化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规模结构与利用率,提升规模效率。三是强化产业组织建设,加强产品生产与平抑价格波动的能力。
3、行政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继续推进向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转型
大菱鲆工厂化循环水的养殖成本仍然相对较高,但这种模式产品质量更优,生态压力更小,更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其养殖成本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其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承当了相应的环保责任所致。为促进产业从流水养殖向循环水养殖转型,建议继续优化惠农(渔)资金使用方向,加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补贴支持力度,将循环水养殖设施设备补贴纳入农机补贴范畴,同时结合环保政策,严格执行养殖尾水治理达标排放政策,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4、树品牌营销理念,延展产业链,加大市场开发
一是加强品牌打造。前面已阐明,消费者对于质量较高的水产品更愿意付出较高的价格,更愿意购买优质品牌的产品。建议通过养殖生产者筹资为主,当地政府引导资金投入为辅,协会组织实施的方式,以提升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大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原产地标识认证及区域品牌建设的力度,力争打造区域知名品牌。
二是延展产业链,加大国内市场开发。建议生产、加工与流通互动,调整养殖周期与上市规格,在稳定鲜活消费市场的同时,逐步拓展加工消费市场。建议针对超大城市重点开发适于小规模家庭消费、便于网络销售的粗加工产品;同时重视加大内陆地区鲜活产品的家庭消费市场开发。
三是高度关注新冠疫情的长期相关影响,推进流通渠道现代化、智能化改造。近年来起步线上生鲜消费在疫情期间已经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些消费者线上购买习惯将会得以固化。而且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和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成长,即便疫情过后,水产品的线上交易将会得到更多关注。建议一方面加强水产品批发市场、商超等传统购销渠道的现代化改造与线上电商的整合,另一方面积极开发网络销售渠道,加强基地直达配送、社区支持农场等新的流通渠道建设。
5、实施多元化战略,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建议以提升国产大菱鲆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大菱鲆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三位一体的大菱鲆营销宣传机制。在国际市场培育方面,建议选择欧洲、日韩等几个重点市场,由大菱鲆行业协会主要负责组织大菱鲆国际市场的营销宣传和推广,并负责组织龙头企业共同参与。在国内市场开拓方面,建议生产者重视区域饮食文化差异以及消费层次的多样化而带来的差异化需求,重视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长、绿色消费理念的强化而带来的对高品质水产品的旺盛需求,在提供差异化产品的同时,着重提升产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