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从总体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近几年蔬菜种植面积逐渐保持稳定,面积3亿亩左右、年产7亿吨上下,只要不大面积发生极端天气,蔬菜供应整体有保障。
目前,全国冬春蔬菜在田面积840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7%。根据国家气象局中长期预报,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东北和西南地区显著高于常年,热量资源充足,但需要高度关注南方阴雨天气和中东部较强冷空气影响,只要应对措施及时到位,冬春蔬菜供应有保障。
二、疫情对蔬菜生产销售的影响
比起天气,当前疫情防控对蔬菜生产销售的影响更大。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各地纷纷采取了较为严厉的管制措施,从农民到市民的恐慌情绪加剧,封村封路,企业停工,形成了人流物流的“肠梗阻”,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田头销售难。2月8日调查发现,田头市场复工率仅为3-5成,有些地方的田头市场直接停止运营,农民不准出村,蔬菜销售不畅,造成地头收购价低,终端销售价高。
二是生产用工难。一些地方封村后,连农民也找不到帮工,而蔬菜生产企业用工缺口就更大,蔬菜不能及时收获和上市,妨碍正常生产销售。
三是种苗保障难。受运输影响,育苗企业难以正常购买到育苗基质;育苗企业管理用工难找,特别是茄果类蔬菜嫁接用工最为困难;已育成菜苗销售运输困难;育种单位多数未开工,即使开工,用工也很难找。种苗是蔬菜生产的关键,如果不能正常保障,将直接影响下茬蔬菜生产,影响长远蔬菜供应。
四是农资进村难。由于封村封路,导致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销售和运输不畅,从而影响蔬菜正常生产。
如何将疫情防控和恢复农业生产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针对当前疫情的短期建议
一是恢复通村通路和市场营业。在确保防疫的基础上,疫情不严重地区可以逐步恢复通村通路和市场营业,妥善处理疫情防控和恢复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二是探索绿色通行证制度。为保障蔬菜和生产资料的销售运输,应为农业生产资料和蔬菜销售企业开具绿色通行证,凭此证可以正常出进村庄。企业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员工和相关人员的健康安全,比如车辆定期消毒、外出员工定期量体温,探索无接触式销售等。
三是保障种苗及时投放市场。建议特殊时期执行特殊政策,为科研院所及种苗生产企业提供特别人力支持通道,最好重点单位有专人帮扶,确保育苗制种工作不停顿,蔬菜种子种苗供应不中断。
四、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期建议
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从长期看,打造完善的蔬菜供应体系至关重要,建议如下:
一是建设蔬菜生产大数据工程。在此次疫情中,蔬菜生产信息预警体系为蔬菜供应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议以此体系为基础,扩大监测范围和监测品种,完善监测内容,同时采用遥感等新的监测手段,建立起蔬菜生产供应链的强大数据库,为政府决策提供全面的一手数据。
二是强化“菜篮子”负责制。在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同时,确立主产区菜田生产能力建设“省长负责制”,形成省长市长协调保障蔬菜生产供应的新机制。目前,城市出现的两个情况要引起注意:一是部分大中城市蔬菜生产能力不足,市场稳定性愈加依赖“大流通”形式。目前有四分之一的城市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明显下降,建议大中城市要保留一定比例的自有菜田,确保当地蔬菜基础供应,这样才不至于在应急事件发生时乱了阵脚;二是不少城市拆除终端蔬菜市场,供应仅靠超市与门店,导致蔬菜供应成本加大,蔬菜价格升高,影响城市的菜篮子安全,建议在大城市合理规划超市式农贸市场。
三是建立部分蔬菜的战略贮备制度。可以选择价格低、耐储运、有较强市场调节能力的蔬菜进行战略贮备,比如大白菜、萝卜、胡萝卜、土豆等,在紧急时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四是支持节能设施蔬菜建设。设施蔬菜抗灾能力强,在低温冻害和持续干旱的年份里,仍然能够保障蔬菜的供应。但是目前我国不少蔬菜设施比较简陋,如果遇到像2016年的自然灾害,必然导致蔬菜供应不足。建议各地政府因地制宜,支持中国传统冬暖式日光温室、以农膜为覆盖物的拱棚及连栋拱棚建设,设施建设要高标准,严要求,设立抵御灾害等级等指标。同时坚决杜绝用财政资金支持生产型的玻璃温室建设,这种温室造价高、耗能高、生产成本高,建成后大量闲置浪费,已经被历史证明不适合我国的蔬菜生产,特别是三北地区的蔬菜生产。
五是加强产地冷库建设。由于冷库投入大,需要国家财政扶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建设。建议继续支持田头市场及地头预冷设施建设,从而延长蔬菜供应时间,畅通田头销售,减少蔬菜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