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近年来,各地在落实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治理“餐桌污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尤其是有“史上最严”之称的《食品安全法》修订施行后,我国食品安全整体状况明显好转。
但是,当前我国仍处于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凸显和食品安全事件集中爆发期,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与人民群众吃得健康、吃得放心的要求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仍存在着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方面,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多、小、散,在全国1180万家获得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中,绝大部分为10人以下的小企业。企业诚信观念和质量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主体责任尚未完全落实。
另一方面,源头污染问题突出。一些地方工业“三废”违规排放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污染,而且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又相对薄弱,畜禽养殖污染、土壤和水体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农兽药残留、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依然存在,“什么东西不能吃”“某某食物有毒致癌”等有关食品安全的谣言甚嚣尘上。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餐饮、网络食品代购、“无人面馆”等食品新业态层出不穷,给传统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业内专家纷纷呼吁,食品安全网络环境应得到治理,互联网食品经营、网络订餐等新业态监管亟待加强。
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对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必须坚持源头治理。食品生产者、餐饮服务提供者和农产品生产者要各司其职,食品生产者、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有效识别来自上游环境污染和农业投入品滥用带来的风险;农产品生产者应严格落实农兽药登记和安全使用制度,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这就要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抓好生产端、督促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同时,必须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源头管理,对于突出问题要加强抽检频次,重点整治。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需要创新监管方式。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这就要求各地监管部门因地制宜,根据当地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还要巧妙运用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让监管者、消费者通过远程监控系统查阅餐厅厨房场所、证照资质、原料溯源、操作加工等餐厅后厨加工操作、食材来源等信息,做到公开透明。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还要适应新业态,促进监管再升级。面对“互联网+餐饮服务”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增长,对网络餐饮、“无人餐馆”等新业态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甄别并重点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制定颁布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就是保证餐饮食品安全,对“互联网+餐饮服务”新业态加强监管的再升级。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这是对人民群众关切的回应。面对老百姓的期待,社会各方必须再接再厉,把食品安全工作做细做实。保障食品安全只有过去时、没有完成时,保障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