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预测,中国经济已经到了第三次大调整的门槛上(前两次调整是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8年的国企大改革为标志),这次调整结束乐观的估计要到2017年,悲观的估计要到2018年。
酒商的应对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有的进行组织机构精简,引入资本;有的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亲民酒款的比重,突出战略单品;有的停止全国招商,转而专注根据地市场的打造;有的提出整合资源,抱团取暖的新合作模式……
笔者以为,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葡萄酒商大多面临三大困惑,应该做好权衡。
问题一,做好创新与收缩的平衡。市场环境不好,企业压缩市场投入的边界在哪里?不能因为不敢投入,把应该花的钱也省掉,而丧失了未来重拾增长的机会,成了一个等死的状态。而对于一些行业热炒的模式,如O2O,一定要观察清楚,不要盲目跟风而不顾自身资源是否匹配?有的企业孤注一掷去博电商去做O2O,结果耗尽了最后的资源,倒在黎明之前。
问题二,做好现金流量的管理和日常经营的平衡,防止企业突然因资金链断裂而死亡。前两年,行业内一些知名葡萄酒企业突然倒下,其主要原因并非是葡萄酒板块经营有大问题,而是多元化经营中其他产业板块出现问题而拖累了酒业。因此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的艰难岁月里,葡萄酒商应该减少库存占用,腾出现金以备不测。有的产品可以相互调剂库存的没有必要再占用流动资金。有的业务板块,如名庄酒贸易,该停则停,该止损抛货则应尽快出手,切不可犹豫不决错过时机。而笔者以为产品策略是应对经济下行中最直接,最有效果的一环。
上海中国市场研究集团的分析师本·卡文德(Ben Cavender)指出:“受表现不佳的工业和房地产业困扰的经济,使消费者信心动摇,也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人们依然在支出,但他们对怎么花钱更加谨慎,更关注特色和功能、售后支持,以及产品如何适配他们的生活。”纵观海关数据和国内葡萄酒企业生产数据,葡萄酒消费总量和频次在危机时代并没有减少,但葡萄酒消费者变得更加挑剔了,更追求性价比了。
葡萄酒企业的产品策略在危机时代有三种选择:降档保质;降档提质;降档降质。第一种很好理解,就是降低价格不降低品质,即原有产品的降价。第二种是降低价格但品质更高。现在一些企业推出了一些新品,号称与欧洲市场零售价相同,就是这个意思。第三种是降低档次的同时降低品质,如做一些国外原酒国内分装的产品。
问题三,全国招商到底要不要大手笔投入?目前,众多商家厂家吐槽全国招商的投入产出比不够理想,精耕家门口市场似乎应该优于全国招商。大力开新店还是兼并联合现有存量的烟酒店和酒窖?笔者以为兼并联合似乎更稳妥一些。有句话叫“剩者为王”,笔者以为有现实意义。接住竞争对手丢掉的市场份额是一个低成本扩张的好主意,胜过到陌生市场去虎口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