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媒体亲切称之为“香港限制奶粉出境”的新法规(即《2013年进出口(一般)(修订)规则》)自2013年3月1日正式实施后,引发了舆论强烈的关注和热议。无论是“奶枭式”的调侃,还是“愤青式”的指责,或是“五毛式”的发飙,或是“煽情式”的感叹,这一切的背后都折射出内地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乳制品问题的诸多焦虑。
话说新任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3月2日举行的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有关香港开始实施奶粉禁令的提问时表示,“根据质检总局统计数字,内地奶粉99%符合质量标准,现在的问题是群众对奶粉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的信心不足,所以才造成很多香港奶粉被内地客买走等情况”。在我看来,这话亮点在于“信心不足”。当99%遭遇信任危机时,只好揪出了那1%说事儿。于是乎,就有了CCTV王牌主持小崔同学一脸无辜的“我哪知道那1%在哪里”。
说到这里,我想插播一个看法,就是所谓的合格率和食品安全完全是两个概念,有一定联系,但无必然联系。所谓合格与否,只是检测相关标准中有限的指标,以此为依据判断是否食品规范;但食品安全问题是相对无限的,跟指标的关系并不大。于是乎,也就有了这样一个现实:每出食品安全问题,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都在指责“标准缺失”、“标准滞后”、“双重标准”等各种“不作为”。究其原因,就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合格,就应该是安全的,不安全就是不合格。没有限量标准,说明你们不作为”。99%的合格率与公众感受到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相吻合,所以,所谓99%的合格率,成了饭后茶余的笑柄和谈资。
这种笑柄,说到底,与官府近年来的公信力较低和公众自身食品安全知识较低相关。与此同时,也发出了一个“科普”的信号,需要有志者来完成。然而,还有一个更大的不信任,不仅仅是对食品行业方面的,而是贯穿于整个社会的,这就是信任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不久前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从行业和部门来看,人们对商业、企业信任度最低。同时,不同阶层、群体间的不信任也在加深和固化,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虽然这份研究报告只是在7个城市不到2000份样本的基础上作出的结论,对于是否能够客观反映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状况,尚有质疑,但这个调查结论却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很多人的切身感受,比如,老太太跌倒不敢扶,查水表的不让进屋等等。
对于食品行业,如何重拾消费者破碎的信心?我觉得当务之急是道德和诚信。所谓道德,就是用心生产食品;所谓诚信,就是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拿出担当的勇气,诚实面对消费者。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重新信任。
讨论请见:
http://bbs.www.sqrdapp.com/thread-62849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