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质检总局开始强力推行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主动报告制度跃然于各大媒体之上,成为食品业内开展激辩的热点话题,多数人对此新制度能否起效持怀疑态度,少数人则认为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更高要求。在此,笔者也借助以往的所见所思所想,试着分析一下这项制度的原由、优劣和前景。
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个制度?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赛马模式第二步;这项制度是落实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的进一步延伸,明确了谁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再对责任人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对质量负责作出规定,赛马已经赶进马棚,只待发令枪响,便会朝着定好的方向跑去。
二、评估自身实力以后的坦白;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驻厂监管是一次大考,让我们较为清楚的看到了食品生产监管者当前的真实实力。考试也让我们了解了质检系统监管食品企业的难处:相对于庞大食品生产群体,形单影只的监管队伍,一年365天,可能天天下厂都不可能跑遍辖区内所有企业的尴尬;相对于高度专业的生产技术和安全控制,国内的普遍现状是外行监管内行,经过这么多年,其实双方都明白其间的苍白无力,但重于泰山的工作必须要继续,一边是无奈的折腾,一边是折腾的无奈。现在,面对僵局,一方对另一方说,你先告诉我你是匹好马还是劣马,我再考虑为了得到冠军我要抽你几鞭子。
三、跑得好坏主要还是看马;赛马没赛好,原因有很多,关键还是马的问题,其一它没玩命跑;其二它没告诉我它是个什么马,导致我挥鞭出现偏差,造成失败;所以责任在马。
由此,我推导出人和马的逻辑:
人的逻辑:比赛主要靠马;我相信马,马也相信我,它会完全把它的劣势告诉我供我比赛参考;我按照劣势制定方案使劲抽;拿冠军。
马的逻辑:拿冠军那是人的事,我只要多吃草;如果我告诉他我的劣势,我就会直接变成牛肉罐头;所以我不会告诉他我脚有伤;即便告诉,最多也只能说说我昨晚被蚊子叮过的事情;只要不坦白,我始终都是匹不错的赛马,还可以享受着早晚供应的草料。
两种完全相悖的逻辑,恰似制度施行的双方,形成的可能是一种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局面,出现的可能是诸多悲剧场景:
一、新制度的根基是诚信和自律,在逐利本质掩盖下,企业最有可能做的就是粉饰太平,所以仍旧是一片祥和。
二、首席质量官,拿着老板的工资却要求和老板离心离德、同床异梦,一个崇高的职业沦为鸡肋。
三、面对新制度对利润经营的干扰,不同诚信状况的企业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按要求如实报,有的报喜不报忧,有的干脆不报,这样,新的公平问题又出现了。
四、后续还有对报告内容的审查、研究处理方式、监管系统对接和日常管理这样一连串的繁琐工作,基层监管者的工作量非减反增,压力山更大。
五、报告制度解决不了层出不穷、企业却又力所不能及的潜在安全风险,更切除不了掺假制劣的毒瘤,因为那是决定企业生死的红线。
回头看看我们周围的食品安全现状,看看饱受荼毒的苍生和屡遭践踏的大义,再对照一下新制度,就不难获得答案,是应该在怀疑中建立信任,还是在信任破碎后去加倍怀疑?
如果社会大众需要的是浮华,那可能正是新制度能带来的最大的优点!可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渴望切切实实的受到保护、获得安全感,而不是用虚幻的美景聊以自慰;我们都希望去亲身追寻和体验安全之梦成真,而不愿意留在原地听别人歌唱安全已经到来。所以,我们应该清醒一些再清醒一些,拿着现实的企业诚信、责任、态度水准去衡量一下新制度的适用程度,看看到底有多少基础、多少推力、多少信心能将它撑起、让它前行?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心中没底,为什么?因为,正当所有资源集中在解开食品监管体制纠结形成的迷局还远无结论之时,一个隐患颇多、缺乏现实基础的制度又能起到什么良性作用呢?
新制度,我更希望它是个远景目标,在我们的食品生产企业形成诚信氛围的时候。现在,我们确实不应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舍本逐末之上,而更应用于夯实赖以发展根基:监管队伍的人数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严格执法和监督制度的完善、对企业诚信的评估考核和奖惩、摒弃以往一些华而不实的监管做法、保留和创新更加实用可行的管理套路。。。等等,我以为,这些才是当前最迫切该做的工作,也只有打好基础才有可能施行更加先进的制度和模式。
所以,笔者窃以为,现在推行食品质量状况主动报告制度不过是天空之城-----美好却飘渺,壮丽却不属于人间。
参与讨论请见:http://bbs.www.sqrdapp.com/thread-624348-1-1.html